大美鄂州 | 脉动鄂州之物流篇

鄂州有着“钢城”之称,重工业一直是传统优势。经济结构调整,鄂州曾经面临转型之惑,而鄂州民用机场的建设,重新刷新了鄂州定位。物流项目稳步建设,电商仓储稳步发展,“江、湖、河、海直通,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物流通道建设日趋完善……一场物流发展的“速度与激情”正在鄂州上演。

让货物“甩”起来

走进葛店开发区湖北赤湾东方物流园,一片繁忙景象:收发货物、分拣快递、打包装车……秩序井然,几辆运输车停在装卸专用月台,等待装车转运。

“过去司机等候装货、卸货要大半天,现在挂上挂车就可以接着跑。”在甩挂运输作业现场,湖北赤湾东方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施现行告诉记者,“甩挂”顾名思义就是“甩掉挂车”,继续行驶。过去运货,从甲地到乙地,都是一车到底。在甲地等候货物装车上路,到达乙地后,将货物卸下才开拔,其间耗时近10个小时,等候时间长。有了甩挂运输,这种情况得以改变。货车被分成两个部分,牵引车与挂车分离,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后,牵引车不再等候卸货,而是直接卸下挂车,拉上另一辆已经装好货物的挂车即可上路,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市临空物流发展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海峰表示,在两地货物集散地采用“甩挂”运输货物的方式,正成为鄂州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现代物流业高端竞争的有效途径。

“像‘海上丝绸之路’‘汉新欧铁路’这样的甩挂运输线路,我们已开通了6条,目前投入牵引车170辆、半挂车382辆。”施现行介绍。为了便于理解,他列出一组数据,从行驶里程看,牵引车载重行驶总里程较传统模式提升了166.22%;从单位运输成本看,甩挂运输模式下运输线路成本平均节约0.15元/吨公里,相对于传统模式下0.482元/吨公里下降了31.12%;从节能减排看,单车平均年节约燃油9024.79升,170辆牵引车每年可节约燃油153.42万升,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73.06吨。

在湖北省“一体两翼”多式联运甩挂运输主题性试点项目———湖北赤湾东方物流有限公司甩挂运输试点项目验收审查会上,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7位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试点项目优化了运输组织方式,提高了车辆运行效率,降低了单位运输成本,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据悉,该公司甩挂运输试点项目于2015年9月被国家交通运输部确定为甩挂运输第四批试点项目,将打造以“华中甩挂运输联盟基地”和“华中地区零担专线市场”为核心内容的“公路港”,成为我市集仓储、甩挂运输及零担和干线运输于一体的“公—水—铁”联运综合性货运枢纽。

电商仓储服务“指间经济”

物流是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该公司发展的重点方向。目前,唯品会在国内设立了7大运营中心、13个前置仓、8个保税仓,在国外设立了11个海淘仓。

2014年,唯品会华中运营中心落户葛店开发区,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仓储总面积66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在华中区域的销售规模和服务水平,截至去年底,累计纳税8.2亿元。该中心主要辐射湘鄂豫赣四省,2015年销售额增长200%,是唯品会全国5个基地中增幅最大的。由于华中运营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唯品会逐步调整供货模式,将该中心打造成全国商品集散地和调配中心。过去,商品主要由供货商发往5个基地,各基地再单独配送;如今,已有10%的商品集中发往葛店开发区,再经其他基地或直接配送到客户手中。经测算,每件商品采取后者模式,节省物流成本约50%。

作为湖北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葛店开发区以“中国中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为金字招牌筑巢引凤,吸引唯品会、苏宁云商、普洛斯、家乐福和易商等数十家知名电商企业以及赤湾甩挂联盟、宝湾物流、亚马逊、安博等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园区)落户。

截至去年底,全市境内通车公路3834.93公里,公路网密度为254.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排名第一。沪渝、汉鄂、黄鄂、大广高速呈“井”字型分布;G106纵贯南北,G316横穿东西;武九铁路横贯主城区;武石、武冈城际铁路形成武鄂黄黄“半小时城际交通圈”;长达77.6公里的长江岸线,自西向东分布着葛店港、三江港、五丈港、杨叶港四大港口,是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和武汉新港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市电商产业将实现从线下向线上,从物流向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推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最大电商基地。

“大冰箱”扩大销售半径

冷链,是指易腐食品离开产地到消费者手中,中间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高品质农产品、乳制品、肉禽类等生鲜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我国冷链物流迎来发展契机。

今年2月16日,总投资30亿元的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项目在葛店开发区开工,占地面积约520亩,分三期建设,预计2023年全部建成,届时冷藏能力将达到50吨、年产值400亿元以上,打造成集冷链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商贸型冷链物流基地。

“目前已与600多家客户签订了库房及展示铺位租赁合同,冷库和铺面的出租率均达到80%以上,一期项目计划于今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总经理杨梅介绍。

一期项目运营开启倒计时,二期项目也紧随其后。杨梅透露,不同于一期-18℃的低温冷库,二期冷库更显“全能”,除设有-18℃至15℃的可调节冷库,还设有0℃至4℃的高温库,用于储存巧克力、鲜花等产品,同时建设15℃的恒温库,用于存放啤酒、红酒等,满足个性化的消费升级需求。

一期建设20万吨低温冷藏库及万吨城商城,其中,万吨城共7层,包括冻品展示区、餐饮区、酒店公寓及办公区域,冻品展示区设计3743台冻品展示柜。

这么低的温度,这么大的库容,冷从何来,持续低温如何保证?在保鲜技术上,万吨冷库采用天然工质CO2压缩机的制冷方式,取代传统的氨气制冷,将温度控制在-18℃以下,避免氨气存在爆炸的隐患。建设智能物流网络,对所有冷链车进行定位,实时监控车内温度,确保货物新鲜度。装卸货全部采取室内作业,不受天气影响,保证24小时全时段的存储、分拣、周转功能。

与此同时,随着鄂州民用机场的逐步建设,届时万吨冷链物流将对接全球市场,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物流体系。目前,三江港区国际物流“铁、水、公、空”一体化多式联运工程已入选国家第三批示范工程,我市现代交通综合运输枢纽体系逐步成型。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兮、戴曾婕 

见习记者:王奕晨

通讯员:胡炜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