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美文佳作】纤毫书节气 农事入诗章——读柯友如先生《二十四节气(七律组诗)》

郑怀宇

在4月16日《鄂州日报》西山副刊上,我有幸读到柯友如先生的《二十四节气(七律组诗)》(以下简称《节气组诗》),顿时眼前一亮。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农耕文化,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习俗、生活息息相关。不熟悉农村,不懂农业,没有在农村生活、工作的经历,对之没有感情,是无法动笔的。柯友如先生,生于农村,熟悉农村,关心农村,热爱农村,这是他创作《节气组诗》的良好基础和优越条件。纵观《节气组诗》,它选材独到、立意高雅、语言朴实、技法灵活、感情丰富、对仗工整、描写细腻、格调清新,是一组难得的好诗。

文学作品的选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该作品的优劣、成败。柯先生选择二十四节气予以咏唱,有其独到之处。因为,二十四节气,他谙熟于心,对其中的气候变化、草木花卉萌枯、飞禽走兽习性等,都十分了解。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他也看到过、参与过、体验过。

他以不同季节不同时令为题材,通过描写、刻画、提炼,以律诗的形式,赞美我国特有的农耕文化,进而歌颂我国的“三农”政策,借以说明农村大有可为。《节气组诗》中,体现此意的诗句很多。例如:“柳吐初芽因节气,秧开复叶正农时。”(惊蛰)“膏雨一犁铺锦绣,门檐喜鹊抖精神。”(春分)

《节气组诗》语言朴实无华,带着土味泥香,充满农村、农民习惯的常用语言,但又不离所咏唱的时令特征。如:“紫蝶飞来花蕊占,黄蜂散去菜田游。”(清明)“饷妇村头催午饭,农夫陌上就风餐。”(小满)“农叟垂纶枯坐钓,村童戏杆乱腾喧。”(大雪)也有一些劝人淡泊名利、悟透人生、莫分贤愚的警示句,如:“人生何苦争相斗,自古贤愚共一丘。”(清明)

对仗工整,是《节气组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莺啼腊柳朱楣秀,燕剪东风碧草舒。”(立春)“风推垄亩青禾长,鸭戏陂塘暖水知。”(惊蛰)像这样对仗工整的诗句比比皆是。虽然同是对句,但又分门别类,各具特色,如:连珠对——“雁阵声声云望断,鹤群款款暮归鸣。”(白露)款款连珠对声声。人物对——“田翁地佬耕犁备,墨客诗家写笔抒。”(雨水)墨客对田翁,诗家对地佬。互成对——“江河水满滋禾稻,日月风高拂草林。”(小暑)江河、日月各自成对,日月与江河又相互对。

诗人贺拉斯说:“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柯先生在《节气组诗》中十分注意选字造句,力争使所选用之字句恰到好处。以动词为例,“莺啼腊柳”“燕剪东风”(立春),其中的“啼”和“剪”;“柳吐初芽”“秧开复叶”“鸭戏陂塘”(惊蛰),其中的“吐”“开”“戏”;“兰叶葳蕤揉翠袖”(春分),其中的“揉”,等等。

精雕细琢,叙述、描写、刻画细腻,是《节气组歌》的又一显著特点,如:“蝶衣弄粉沾花蕊,喜子抽丝织褐衾。”(夏至)“才听后院竹抽笋,更看前庭榴著花。”(立夏)“江南细雨润如酥,草色微青露似珠。”(雨水)这些诗句,非常细腻地描写出不同节气的不同形态色彩,所叙述对象的形体特征、动作的细微差别。

柯先生是带着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歌颂创造干支历法、把一年四季分为二十四节气的先民,赞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来创作的。这种炽热纯真的情感,《节气组诗》中随处可见。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作品是心灵的精华。”“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