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美文佳作】湘水韶山寄深情

张立新

韶山是我向往已久的红色旅游胜地,凭吊开国领袖,缅怀一代伟人,是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心灵洗礼。最近终酬夙愿,我踏上韶山之旅。

第一站,橘子洲,一道绵延五六公里的天然“堤坝”,就那么直挺挺地横立湘江,让人惊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为一首雄奇的伟人名作,橘子洲更显奇妙无比。1925年,32岁的毛泽东来到这里,他独立寒秋,心事浩茫,慨然写下《沁园春·长沙》。山水壮景催生了诗情,诗情又激活了山水壮景。看着眼前,远望岳麓山,昔日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而现在却是满目青翠,一片葱茏。俯视湘江,水真清呀,澄江似练,表里澄澈,“漫江碧透”这幅画面至今依旧鲜活。

橘子洲头,东西两水合流,“日夜江声下洞庭”。青年毛泽东就站在这里,游目骋怀,俯仰啸歌,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我站在橘子洲头那座巨大的毛泽东石像前,看着他那飘逸的头发,是那样潇洒豪迈;看着他那冷峻的目光,是那样高远深邃。这种英发雄姿,深深地震撼着游客,没有一个人跨过那道低矮的护栏,听不到喧哗,看不到嬉闹,大家或欣然拍照,表达对伟人的深切仰慕;或凝眸瞻仰,流露对伟人的诚挚追怀。

洲,是水上的陆地。古往今来,对“洲”的吟咏很多,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的儿女情长;或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个人感喟。而毛泽东却赋予“洲”壮丽的色彩、激昂的情感,抒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壮阔胸臆。

毛泽东喜欢游泳,他从家门口的清水塘游起,游到湘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游到长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直游到中南海。他以“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气概,和同志们一道探求革命真理,寻求中国出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荡涤了一个污泥浊水的旧世界,开创了一个河清海晏的新中国。

韶山吸引着我们。大家都不远千里奔向那个农舍,都不惜花两三个小时排队走向那座土屋。在“九曲回肠”的廊道里,游客摩肩接踵,安静地挪移,都有一种执着的耐心,都有一种虔敬的期待。终于来到了毛泽东故居前,那青布瓦土砖墙,和深宅大院相比,是那样寒酸,但没有一座豪宅比它更富有;和高楼大厦相比,是那样简陋,但没有一座华屋比它更耀眼。

120多年前,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从此,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他深爱自己的妻子——“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他深爱自己的故乡——“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至情流露,沉郁平实,让我们感受一代伟人的侠骨柔肠。

离开毛泽东故居,来到毛泽东广场,在广场尽头,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毛泽东铜像,山峦环拥,松柏掩映。这尊铜像和橘子洲头的石像遥相呼应,只是当年意气风发的书生,变成了雍容庄重的开国领袖,他的身躯是那样伟岸而沉雄,他的手势是那样坚定而亲和。络绎不绝的游客或虔诚鞠躬,或恭敬献花,诉说对领袖的敬仰与深情。

冲,是山中平地,偏僻闭塞,狭小逼仄。但山窝里能飞出金凤凰。毛泽东从韶山起飞,飞上井冈山,飞上陕北高原,一直飞上天安门城楼,发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万岁”的呼喊。它是那样通俗,却响彻云霄;它是那样自豪,而扬眉吐气。

从橘子洲头的那一问,到天安门城楼的这一答,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领导全国人民,以坚忍不拔之志,御侮图存;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天换地,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凤凰涅 槃,浴火重生,一个新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地灵人杰,山水孕育了一代伟人;人杰地灵,伟人精神滋养着山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领袖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