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沟怎样做到生态、产业两兴旺

2016年11月,“靠水吃水”的东沟镇全面退出珍珠养殖。一个高峰时年产值过亿元的产业、一个建立了30多年的支柱产业,一时间成为历史。失去了珍珠产业支撑和推动,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如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年梁子湖区第二季度乡村振兴拉练中,东沟镇一举夺魁,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一个个山坡披上新绿,一条条道路山间穿行,一个个产业勃勃生长……

深秋时节,行走在东沟镇境内,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新建不久的大桥村游园旁,一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栏格外显眼。

“这十个字说到了东沟人的心坎上,短短几年时间,让昔日的东沟大变样了。”90岁的村民张爹爹感慨道。

“必须守住绿水青山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东沟镇党委书记赵伦泉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东沟镇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实现华丽蝶变。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东沟大地渐次展开。

9月14日,梁子湖区第二季度乡村振兴拉练现场,区委书记夏帆(前排中)、区委副书记尹俊武(右一)在茅圻村边走边看。特约记者涂林芬摄

以业为根产业发展变“一维”为“多维”

裕景中药材基地。记者琳茜通讯员孟靖摄

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地里劳作的群众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棚架上的火龙果,鲜红欲滴……昨日,记者走进东沟镇,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项目鳞次栉比,扑面而来的发展气息令人震撼。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近年来,东沟镇把脉镇情,主动对接市场,量身打造因地制宜产业,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使产业发展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我们是东沟镇第一家火龙果栽培基地,这几天温度回暖,这批果子也陆续可以采摘了。”伯岩村的庆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会雄一边在火龙果枝条丛中查看果实的生长情况,一边介绍。

摘下一颗成熟的火龙果,剥开它艳丽的外衣,露出鲜红的果肉,芝麻粒一样的种子散布在浆状的果肉之中,尝一口,软滑清甜。“我们的红心火龙果口感非常好,直到十二月底都有果子成熟,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基本不愁销。”刘会雄笑呵呵地说。

随着火龙果基地越做越好,刘会雄将林果园扩大到了800亩,种植了杨梅、桑葚、葡萄,还配套建设乡村农家乐。“在采摘的基础上,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刘会雄说,下一步准备着手建设民宿,游客来了不仅有农家饭吃,还有修养身心的住所。

一个果结出一个产业,这样的例子在东沟不胜枚举!将“绿水青山”的颜值和“金山银山”的价值有机融合,东沟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加码助力。

2017年,省级贫困村刘河村因地制宜,流转了103亩闲置土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短短几年时间,整村脱贫出列,并达到了21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村庄旧貌也换了新颜。

昨日,记者见到金海兵时,他正在基地查看药材的长势情况。2018年,在外务工的金海兵回乡在龙塘村流转了380亩抛荒地发展中药材种植。

基地建成后,不少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从村民变身“股民”。村民张绍圳两口子都年过六旬,干不了粗重活,二老一合计,就把3.6亩旱地租给了金海兵,自己便在基地打零工。去年,两口子仅工资就拿了4万余元。

以业为根,产业发展变“一维”为“多维”。目前,裕景中药材、更生葡萄、余湾村生态农业基地、茅圻村蔬菜种植基地等一个个产业项目“开花结果”,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人为本人才队伍变“单一”为“多元”

大桥村村干部和乡贤召开“诸葛亮会”,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记者胡倩摄

2018年村“两委”换届,在外从事桩基生意的何欢乐在村民的期盼中回到了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第一天开始,走访摸排,了解村情民意,村民迫切想要什么,他就解决什么。自来水升级、电力改造、建设“四好公路”、拆除危房建凉亭、打造美丽村湾……每一件事都做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在何欢乐的带动下,更多的乡贤回村,参与乡村治理。

“我有一个想法,把村里12组细彭湾和10组孙家咀湾两个小湾整体迁移出去,再来发展……”日前,在东沟镇大桥村门前的聚贤亭里,一场轻松愉快的乡贤座谈会正在进行,各乡贤和村委会干部就大桥村下一步如何发展进行热烈讨论。

众所周知,大桥村是远近闻名的“桩基之乡”,全村有近千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桩基建筑行业。在何欢乐上任的近两年时间里,大桥村高度重视乡贤力量,特别是把“打好乡贤牌”、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开展“添砖添彩”行动,作为推动大桥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外出乡贤宽广的社会人脉资源,开展以商招商,鼓励乡贤回乡参与推动乡村振兴。

在65岁村民龙海良的记忆里,2年前大桥的模样仍历历在目,他指着一处小游园介绍道:“以前这里就是个荒草地,什么都没有。”一辈子没离开这个村的龙海良,对大桥的变化感慨颇多:“从没想过年过6旬了,能住上城里人般的生活,村里的乡贤们为我们村民能过上好日子确实做了很多事。”

在乡贤的带动下,各项基础设施落后的“空壳村”变了,变成了如今生态宜居、村民生活富裕、村级集体收入有盈余的美丽大桥村。

今年6月,大桥村乡贤余书松的顺康基础建设有限公司与中联重科达成战略合作共识,强强联手,计划在大桥村共同打造华中区域桩工“四位一体”产业园。该项目计划建设用地33000平方米,投资达亿元,预计该园区投入使用后将为近300人提供就业岗位。

眼下,肖绪胜、余书松、舒绪海、舒新华4位乡贤公司与大桥村委会合力成立了一家旅游股份制公司,四家公司各占19%的股份,村委会占股24%,发展乡村旅游。何欢乐介绍道:“在乡贤的推动下,大桥村准备将整村打造成美丽乡村旅游胜地,发展美丽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在东沟镇,像大桥村这样乡贤参与治村的并不是个例。

伯岩村村民刘华刚为支持家乡建设,出钱出力。他带头捐资,并带着工人频频返回家乡支持乡村建设。村民刘传志家门口一棵果树占道,刘华刚三次上门做工作将果树移走,原本不乐意的刘传志如今看着湾子的变化喜笑颜开。

“房子新了、村子美了、生活好了、村民笑了。我想做的,就是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刘华刚说。

以文为魂文化涵养变“乡土”为“乡韵”

张湾墨巷开展张体楹联交流,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踊跃参与。记者琳茜通讯员孟靖摄

在梁子湖畔茅圻村有个“张家湾”,雅称“荷墨香苑”。“古宅伴梁湖青瓦飞檐扬古韵,荷塘溶月色清晨墨巷听书声”“水秀山青开画境,花香鸟语蕴诗情”……进入张湾墨香,随处可见的楹联条条醒目、句句入心,甚至家家户户大门上都镶嵌着楹联,以传扬村民的家风故事和善行义举。

茅圻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权介绍:清朝时期,张家湾有一个叫张以诰的太学士,在书法上有极其深厚的造诣,给后人留下“字是敲门砖”家训。晚清书法家张裕钊(曾国藩的曾门四弟子之一),字廉卿,受其张氏家族家风的影响,他的“张体”书法造诣颇深,外圆内方,独树一帜,影响了晚晴书坛百年之久,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书法家。

秉承文化遗产并将“张体”发扬光大,一直是张家湾人的梦想。

“从2017年开始,我们村就谋划以楹联文化入手,结合我们村的传统文化,打造独具一格的张体楹联文化特色村,做出自己的特色。”张文权介绍,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以“张体”字为“门头”,茅圻村聘请省、市楹联老师,针对每户村民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撰写不同内容楹联,用棕红为底色,衬托金黄字亮色,构建楹联文化长廊特色,擦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本色。

“大器也曾经砥砺,雄鹰更待博风雷。”村民刘传毕老人儿子去世得早,自己辛苦拉扯大的两个孙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学,楹联学会老师们了解后作了这样一副楹联送给他,刘老接过楹联激动不已。

市楹联学会会长吴幼鹏介绍:“每一副楹联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创作楹联前,学会的成员走村入户,倾听并记录村民的心声,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创作出具有村民自家特色的楹联。创作后,请张体书法家书写。”

农忙之时,镢锄为笔,农闲之际,铺纸泼墨。如今,这里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不怕对对联,人人爱楹联、老少学楹联、户户写楹联。

楹联教育从娃娃抓起,国粹传承才能固基铸魂。连日来,茅圻小学多次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由楹联协会老师授课,讲解楹联文化。

下一步,梁子湖区委、区政府大力挖掘张裕钊优秀传统文化,在茅圻村张家湾原有“湖北张体楹联第一湾”基础上,将打造楹联村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目前,刘少皋湾、胡自如湾、堑下钟湾、晥刘

晦湾已有200余户村民家门口挂上了楹联,让楹联文化在整个村庄遍地开花,力争打造“湖北张体楹联第一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国庆前夕,定居在外地的钟老回乡,发现村子一年多时间竟然换了一副新面孔,村容村貌越变越好,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古诗词,这两天有时间去仔细去读了一些,觉得这些楹联很有内涵。”钟老说回家时间还太短,有空会把全村的楹联都去读一遍。

通过传播楹联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文化修养。“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就更有利于乡村有效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张文权说。

2019年8月,茅圻村成立了“余巧工作室”,从为村民解决一件难事到现在成百上千件事,余巧工作室也从茅圻村走向全镇,成为“巧巧工作室”。全镇百余名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带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让文明实践之花开遍东沟大地。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