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作支撑日子过得更“精”

李洪江

眼下,我市正加紧准备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前期工作,“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将全面提高我市各级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打造鄂州的“数字财政”。

预算管理一体化、“数字财政”与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它可以让社会的钱用得更“准”、日子过得更“精”。财政资金用得“准”了,政府部门的日子“紧”了,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民生,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对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而言,同样如此。一项市政工程完工后,总少不了群众的“评头论足”。建设得好,大家会说,“这事实在,不是面子工程,用了心。”反之,便会出现“中看不中用”“浪费国家资金”等言论。

就全社会来看,“拍脑袋决策”“为立项而立项,‘好钢’未用在刀刃上”“只管花钱不管效果”等现象屡见不鲜,多少个“三令五申”都拿它没办法,有的出现“项目完成、干部倒下”的情况,还有“雁过拔毛”式腐败也层出不穷。

其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是全社会一直以来的追求。比如,曾经的“金财工程”便是对财政信息化的改造,其目的是大幅节省人工成本、时间成本,以达到有限资金的“精算”。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资金的使用正由过去的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过去的信息化侧重于业务流程的线上化,而现在的数字化将更关注业务流程的智能化,不仅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还能产生流通、交易等大数据分析。在2020中国数字财政高峰论坛暨《2020年数字财政年度报告》发布会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提出,建设数字政府是数字化时代的呼唤,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数字财政”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前沿阵地。

基础信息管理、项目库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调整和调剂、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和报告等八大功能模块,构成预算一体化的数字平台,也建构起“数字财政”的基础。

根据相关专业资料的分析,“数字财政”产生的大数据还可以结合模型、算法,展示更加丰富的政策应用场景模拟,能前瞻性地给决策者提供更多的政策选择,有助于优化财政政策。

相信有了“数字”作支撑,财政资金的算盘珠将拨得更准、更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紧日子”会更过得更滋润、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