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共融 让残疾人生活更出彩——鄂州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工作纪实

为进一步丰富我市残疾人文化生活,努力满足残疾朋友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2019年起,市残联实施文化助残项目,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和残疾人励志阅读进社区活动,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取得了较好效果。

今年以来,市残联以贯彻落实中残联《“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为纲领,以省残联在我市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试点为契机,以满足广大残疾人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中心,探索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融”的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之路,让残疾朋友享受更加均等的文化服务,让文化点亮每个残疾人的心灵。

市残联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邀请残疾朋友走进鄂州博物馆,了解鄂州历史文化。

借势借力借资源 创新机制抓共建 形成残疾人文化建设新合力

文化是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一项重点内容,市残联将残疾人文化进社区工作作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全市残疾人“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年工作重点和年初财政预算,在领导力量、工作安排、工作经费上给予倾斜和保障。同时,在借势借力借资源等方面下功夫,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切入点,围绕“共建”做文章,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建立完善文化活动组织保障机制。积极争取文联、文旅、民政、住建、卫健等部门支持,将残疾人文化建设作为文明社区、村镇创建的评估指标,保障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同步改善、提高;依托镇(街办)、村(社区)文化站,以讲座、交流、培训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指导和服务;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推荐、提供适合残疾人的书籍;市文联各协会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加入,培养特殊艺术人才;推进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基层残疾人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目前,全市有21个社区建立了残疾人活动室、康复室和图书室等活动场所,存书量达到4万余册,并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设置坡道、扶手等设施,配备轮椅等辅助器材,为残疾人参加活动提供了便利。

建立完善特殊艺术人才队伍保障机制。一方面,邀请热衷于群众文化、富有爱心的离退休人员、文化助残志愿者,成立一支200余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采取与社区残疾人文艺表演队同台演出、相互借鉴、授课指导等形式,提高残疾人艺术水平,解决残疾人文化活动层次较低、形式单调等实际问题,有力推动了残疾人文化活动开展。另一方面,依托市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各类残疾人进行集中训练,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艺术人才。近年来,市残联通过挖掘和培养残疾人艺术、体育人才,积极打造文化精品,加大文化输出。4月27日,在湖北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市特殊教育学校聋人学生原创舞蹈《雕花情·剪纸乐》荣获第一名;5月,在青海省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围棋比赛中,我市聋人女孩获得听力组围棋比赛银牌。

建立完善文体活动长效工作机制。结合残疾人文化特点,市残联出台《鄂州市贯彻落实湖北省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和办法,形成科学可行的落实机制。如,明确要求每一场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要达到“七有、一满意”的标准,即:有计划、有组织、有场所、有人才、有经费、有活动、有考评,广大残疾朋友满意。做到硬件和软件更规范、更具体,实现社区残疾人活动有人抓、文化设施有人管、文艺演出不间断,促进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长足发展。

因人因地搭平台立足实际抓共享

实现残疾人文化服务新转变

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面向普通残疾群众,是促进残疾人发挥主体作用的载体和抓手。为扎实开展此项工作,市残联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各类残疾人需求,因人因地开展活动,搭建残疾人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

因人制宜,活动形式从单一说教向寓教于乐转变。经调研发现,视力残疾人一般喜爱唱歌、听音乐,言语残疾人一般喜爱读书、跳舞、绘画等等,各有所好。市残联针对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设计并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如,针对重度残疾人和长期宅在家中的残疾人,开展“全国残疾人文化周”“共享芬芳·共铸美好”等文化活动,持续实施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文化项目(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针对多重残疾人,在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栏目《同在蓝天下》《残疾人朋友的悦读时光》,为他们带去有声文化服务;针对视听残疾人,开展“为盲人讲电影”“聋人看电影”等文化活动,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欣赏电影。

因地制宜,活动范围从零星分布向全域覆盖转变。城市社区交通便利,无障碍设施相对齐全,市残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打造“10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社区区域半径大、残疾人居住分散、文化服务中心无障碍设施不齐全,市残联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特色化文化服务方式,开展“文化来敲门,一起学听跟”文化活动。同时,以文化站、励志书屋、农家书屋以及残疾人比较集中的服务机构等为平台,就近就便开展文化学习活动,并为出行困难的残疾人购置书籍、乐器、健身器材等,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生活。

一系列活动,一项项举措,提升了残疾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推动了残疾群众文化和特殊艺术的加快发展,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增添独特光彩。

第三十一个全国助残日,市残联在凤凰街道江城社区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让残疾

人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邀请专家为残疾朋友解读《民法典》。

爱心人士认领西山街道石山社区残疾朋友“微心愿”。

组织残疾朋友开展户外采摘活动。

组织残疾朋友到湖北杏福农业生态园开展活动。

多方联动促延伸 突出结合抓共融 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新发展

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既是面向残疾人,也是面向健全人的文化表现形态。市残联多点结合、多方联动,促进残疾人社区文化服务有效延伸和完善,为残疾人群体搭建自我发展、融入社会的平台。

将残疾人文化进社区与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结合起来。市残联把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纳入工作部署中,立足职能职责,不断深化拓展创建内涵。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宣传教育活动。在“党的生日礼,我来献才艺”活动中,残疾人积极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在以“学党史、庆百年、展风采”为主题的征文、摄影、短视频、歌咏比赛作品征集活动中,残疾人通过“我讲”“我写”“我唱”“我拍”,展现出满满的幸福感;在“缅怀先烈”等活动中,教育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另一方面,将未成年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文化活动20多场。在凤凰街道江城社区的舞台上,他们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翩翩起舞;在梧桐湖新区 鲊洲村的舞台上,他们在没有光亮的世界里唱着红色赞歌;在励志书屋,他们认真聆听党史故事。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将残疾人文化进社区与重要节日活动结合起来。以“爱耳日”“残疾预防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文化活动。5月16日,在凤凰街道江城社区开展的第三十一个全国助残日暨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启动仪式上,残疾人代表和社区志愿者轮番登台表演,当天还组织聋人及其子女参观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观看影片《悬崖之上》。端午节前夕,东沟镇民政办联合梁子湖区青阳社会服务组织,在东沟镇茅圻村开展“弘扬端午文化”活动,20余名残疾人与志愿者一起包粽子,并送到残疾村民家中。市残联还与相关单位合作,为残疾人赠送图书、举办书画助残义拍等,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将残疾人文化进社区与全社会大文化结合起来。为了给残疾人提供展示才华的更大平台,今年,市残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受益。

“请进来”,即发动社会各界和公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开展文化助残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文艺工作者、社会组织工作者与残疾人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切实解决实际困难。自开展帮扶活动以来,社会爱心人士为贫困残疾人送去价值60万余元的文娱用品,为130余名贫困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230余件(次),指导成立残疾人艺术工作室6家。

“走出去”,即先后成立残疾人文联、残友读书会,残疾人书法、音乐、写作协会,残疾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选拔12名有文艺特长的残疾人组成艺术团,深入社区、乡村等义务开展巡回演出15场(次),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并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树立生活的信心,积极进取。

“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文化艺术是为残疾人带来幸福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残疾人文化进社区’作为一项试点工作,没有现成的样板可学。下一步,我们将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加速推进残疾人文化事业这艘大船,载着广大残疾朋友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力求为全省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作出示范、提供经验。”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项国兴表示。

西山街道石山社区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 

泽林镇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

苏柳英工作站将文化活动送到梁子湖区残疾朋友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