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既不能在泥土里太深,也不能太浅。”初夏,鄂城区东港水稻育种基地试验田正在播种,两名技术员一前一后合作,将一粒粒种子均匀洒下后,再用刮板仔细将洒过种子的秧田轻轻抹平。
东港水稻育种基地(航拍)
“这是做研究的做法,大田育秧插秧都可以机械化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章志宏介绍,眼前这几亩试验田里有2万余个水稻品系。
数十年如一日的单调试验,让一颗小小的种子,拥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时刻放心底
2013年7月22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来到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他感谢朱英国院士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留下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金句。
8年多时间过去,回忆当时的情景,章志宏仍然激动,“冒着酷暑,习近平总书记走上田埂,拔起一株稻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很壮实。高度评价红莲型杂交稻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红莲型杂交稻来说,种质资源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章志宏介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在杂交稻领域,朱英国院士团队的“红莲型”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美称。
“总书记一看到水稻种子的粒型,立刻认了出来,这是籼稻。”章志宏回忆,“习总书记对农业的熟悉和对土地的热爱,是对我们莫大的鞭策与鼓励,大大激发了研究团队的热情与信心。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句话是引领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也是对我们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的要求。”章志宏说,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要用科技手段不断减少粮食生产过程当中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现代农业发展尽力尽策。
“双高”水稻,向总书记报喜!
近5年来,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在水稻基础研究、水稻基因克隆、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5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植物新品种权25个、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
“红莲型”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和适应性广的特点。近年来,在国家863、973、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武大团队围绕红莲型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取得了突出成绩。当前,团队培育出国际上首个抗褐飞虱的红莲型优良不育系“珞红3A”和超级稻“珞优8号”等新品种13个,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累计种植面积超4亿亩。“珞优8号”2018年被越南农业部授予粮食安全金奖。
“我们的‘双高’水稻新品种,将在近三年进入大田试验。”章志宏介绍,全国水稻平均单产已由1949年的每亩126公斤提高到2019年的每亩470公斤。为了探索我国未来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在稻谷高产、资源高效(双高)水稻育种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上已取得原创性进展,未来3年有望取得突破。该项技术成功后,可望使水稻单产再提高10%以上,水稻光能利用率提高20%,化肥等资源节省20%以上,为我国未来水稻产业实现高产、低耗和环境友好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稻田产业”,走出新“稻”路
“6月15日秧苗移栽,7月份彩色艺术稻田就可以看到效果。”基地稻田产业部主任邵军华介绍,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杜山东港基地开辟了一片彩色艺术稻田,五个水稻品系将用五彩颜色在稻田里绘出美丽的图案。
“明年正好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十周年纪念,我们正在试种的‘禾梦园’巨型稻,明年就可以向公众展示。”邵军华说到,“禾梦园”取自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园内栽种的水稻株高达1米6左右,游客可以到稻田里乘凉,还可以捉鱼、捉鸭、捉青蛙,体验农事的乐趣。
东港水稻育种基地(航拍)
武汉大学鄂州水稻研究基地落户鄂州东港已有12年,研究团队一直在努力,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当地水稻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近年,团队特别勉励80、90后的年轻教授和新进学生们,要注重科研和产业相结合。
“我们的试验田,不仅用来做科研种植,还将成为稻田产业的科普基地和‘展示厅’。”章志宏介绍,基地将创新稻田产业发展模式,以“稻”为媒,展示“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发挥综合社会效益,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不光要研发农民喜爱的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还要做水稻经营模式的引路人,让本地农民在我们的基地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章志宏说,去年年底,在鄂州市、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鄂州特色种业艺术研究院。“经过调研之后,我们提出近三年要成立鄂州稻田产业协会,带动鄂州稻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我们要创建鄂州现代稻田产业体系,上接科创源头、下联产业主体,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为我们鄂州的稻田产业注入新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记者:曹彦 汪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