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滩散花建号立国开新篇——“夷陵大捷”孙吴武昌建都的“礼花”简析之十二

陆逊大军班师回都城的那一天,从樊山脚下西端樊口到东端寒溪口,武昌江滩挤满了喜气洋洋的军民。孙权一早来到这里,眼见大江滚滚东流,心中浮想联翩。

14年前,孙、刘联军正是从这里挥师西征赤壁,一把火烧出了曹、刘、孙鼎足相争的烈焰。如今作为吴王的他,在此迎接刚刚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孙吴凯旋之师,他由衷感激血战夷陵、为孙吴建功立业的这些前方将士。

这时,陆逊率领的船队沿着长江由北而南,在得胜洲又顺势而东,威严齐整地到达武昌江滩,迎接他们的是飘飘洒洒的鲜花和醇香四溢的美酒。

后来,吴王孙权散花劳军的武昌江滩成为人们流连观赏的三国胜迹。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一《荆湖北路·武昌县·景物下》云:“(散花滩)在武昌西北。欧阳(修)《集古录》谓其为吴王散花滩。”尽管历史上孙权散花劳军地点还有“西塞山前散花洲说”,但由于他在赤壁战后还不是吴王,所以散花洲的劳师对象是从赤壁凯旋的周瑜大军。根据《舆地纪胜》所述散花滩“在武昌西北”的地理方位,以及欧阳修《集古录》“谓其为吴王散花滩”的历史事实,武昌江滩劳师散花对象更有可能是率夷陵得胜之师回都城的陆逊。

武昌江滩散花劳军那振奋人心的一幕,与一年前为“专力对刘”而称藩事曹的屈身情形,形成极为强烈的荣辱对比,这激起孙吴君臣重新出发的强大动力。正在他们马不停蹄地谋划“以武而昌”新愿景时,曹魏从三个方向同时进击吴境。孙权就此改变屈身事曹的方略,干脆光明正大推进落实“吴下对”确定的“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战略目标,跟曹魏、刘蜀分庭抗礼。

《三国志·吴主传》记下了夷陵战后孙吴建号立国这件历史大事:“(孙)权遂改年。”也就是将这一年(魏黄初三年、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定为孙吴的黄武元年。设立年号,按汉武帝开启的规制,为肇基立国、称帝践祚标志。孙权此举实际上迈出了立国的关键一步,也意味着三国鼎立格局初步形成。

从“使命称藩”、被封吴王到建号立国,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孙权在武昌实现了快速惊人的三级跳,并开始为登基称帝发起冲刺。毋庸置疑,夷陵之战对此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这场旷世大捷还是迎接三国鼎立时代来临的绚烂礼花。

作者: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