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店江滩,万亩小麦拔节抽穗,植保无人机盘旋飞舞开展飞防作业;涂家垴镇熊易村,彩色油菜花海连天接地,游人如织;太和镇谢埠村,大棚内新出的嫩绿秧苗迎风摆动,农机手们整装待发…… 陂田绕郭白水满,戴胜谷谷催春耕。放眼广袤田畴,农民身影忙碌,农机隆隆作响,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正在缓缓铺展开来。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克服冬春连旱、小麦迟播等不利因素影响,抢抓时间推进春季农业生产。目前,在田小麦、油菜长势较常年基本持平,农户春播种粮意向面积达38万亩,比上年有所增加。截至3月29日,全市1.5万亩早稻任务基本落实,春耕进度略快于上年,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优选“良”种,夺取丰收有希望
3月26日,位于鄂城区杜山镇东港村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内,育种专家章志宏教授正在规划今年的早稻、再生稻新品种试验工作。“去年,我们开展的再生香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水稻新品种试验,争取选育出更多高产优质、抗病力强、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早稻、再生稻新品种。”
当前,我市高位推进种业新城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切实打好种业翻身仗,全市良种选育成效显著。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提档升级工作全面启动,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示范项目落地实施,获得国家育种专利授权30余项、植物新品种权25个、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
“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梁子湖区太和镇种植大户夏江林感慨,“去年我种的早稻选用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推荐的品种,抗逆性强,稻米口感好,很受本地豆丝加工企业欢迎。应企业要求,今年我准备继续种几百亩。”
我市积极推广良种、良机,充分挖掘品种增产潜力,提升种粮收益。目前,全市早稻等春播作物良种已经实现全覆盖,春播质量明显提高。
稳定粮田,夺取丰收有基础
在华容区蒲团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机器轰鸣声接续不断,种粮大户李卫卫正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间忙碌,他身后是一片片耙好待插、平整如镜的田地。
“我们这里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田里沟渠畅通、道路相连,种地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去年大旱,我的地里也没缺过水。”李卫卫说,整完地后计划种植230亩早稻,还将为其他有需求的农户提供早稻育秧服务。
农田提标准,稳产有保障。长期以来,我市坚持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支农工作来抓,投入逐年增长,市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良田粮用,确保粮食安全。
今年,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行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全面开展耕地保护,扎实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持续抓好农田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有效管控农田土壤环境风险,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耕地事关粮食产能,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护住了耕地、提升了耕地质量,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市土肥站站长廖勤周表示,将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各级指示,全力抓好耕地质量保护,坚持良田粮用,良田好土优先保证用于粮食生产。
落实良策,夺取丰收有保障
开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稳定早稻生产、提高复种指数,作为增加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提前谋划,周密部署。为引导农户发展双季稻生产,在落实好地力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补贴等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按照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我市大幅提高了种粮补贴标准,种植水稻每亩每年奖补200元,流转土地种植水稻100亩以上,每亩再奖补100元。
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徐连村村民徐道才投资70余万元,新建一处早稻集中育秧温室大棚及其他配套设施,目前已经投入使用。“我流转了1000多亩地种粮食,市里、区里和镇上的农技专家经常过来指导我开展病虫害防控、施肥用药。”徐道才说,现在政府的种粮政策好,他对搞农业非常有信心,已经把两个外出务工的儿子叫回家和他一起经营合作社,发展粮食种植。
当前,我市土地流转机制日趋完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不断涌现,使农业大户能真正安心种粮。像徐道才一样,全市许多种粮大户都开始主动扩大粮食种植规模,恢复双季稻生产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早稻生产任务基本落实到位,其中新型经营主体落实面积占总任务70%以上。
“今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做好粮食生产工作,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完成好春季粮食生产任务,切实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全媒体记者:徐麟 通讯员:光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