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7日,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在E乡,耕新篇”实践队奔赴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点亮乡村,累计惠及留守儿童60余名。
实践队合影
躬身基层,体悟乡村脉动
实践队深入走访峒山村6名老党员,聆听奋斗故事与乡村发展历程,通过面对面访谈淬炼青年思想,并根据采访日志整理形成一份珍贵的乡村发展口述史料;同时,实践队精准聚焦7户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入户调研,细致摸排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及个性特点,并重点关注其在成长中的特殊需求。一次次实地走访不仅让队员们对乡村现状有了深刻体悟,更强化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实践队采访老党员
实践队家访留守儿童
智慧课堂,融合启智润心
实践队创新打造“智慧课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开展作业帮扶活动8次,开设素质课程11节,举办文艺活动2次,致力于为乡村儿童打开多元学习之窗。在“脸谱绘国粹”课程中,队员们生动阐释京剧脸谱的文化密码,引导孩子们亲手绘制,于笔触间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巧手制艾锤”活动让传统中医药文化可感可触,孩子们在艾香氤氲中锻炼动手能力;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的“无人机探秘”课程更是涵盖从理论到实操的全过程,极大程度激发了孩子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学生绘制脸谱
学生制作艾草锤
校地携手,共绘振兴蓝图
实践期间,校地合作迈出坚实步伐。学院党委副书记庄甲鹏带队与长港镇镇长方洲、峒山村村委会副主任谷利专等举行专题座谈,双方就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与产业升级、深化教育帮扶、推动农文旅融合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未来,峒山村将依托地方资源禀赋,为学院搭建优质实践科研平台;计算机学院则锚定智慧农业、乡村数字教育、特色研学课程开发等领域,提供强有力智力和技术支持。这种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双向奔赴”模式,为峒山村及长港镇振兴注入澎湃新动能,也为探索出高校深度融入地方发展、精准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路径提供可能性。
校地双方座谈
此次实践不仅为峒山村的孩子们播撒了知识、点燃了梦想,更让队员们在服务奉献中收获了历练与成长。计算机学子以专业为犁,以情怀为种,在田野大地上躬身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耕校地合作沃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更智慧的青春动能,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通讯员 刘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