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25)”——鄂州市骨干教师数字素养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正如火如荼开展,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100名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齐聚一堂,探索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力争将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新动能。
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我市以“强师德、提师能、铸名师”为目标,创新构建“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论坛”五大成长平台。通过多元赋能、课堂提质、名师引领等举措,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质量双提升,推动高考、中考成绩全面提升,彰显出优质均衡发展态势。
五大成长引擎 点燃教师发展热情
近年来,我市依托青蓝工程、双导师制、师徒制、名师工作室和国培、省培、市培、区培、校培等培训体系,落实教师全员培训。用好教师成长“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论坛”五大平台,构建“教育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鄂州名师——卓越教师”成长梯队,全市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持续提升。
“大学习”夯基础。依托线上资源库与校本研修,开展教育理论、新课标专题学习,覆盖教师1万余人。深入实施“抓队伍、正三风、提质量”行动,推动全市中小学196名书记、校长回归教学一线,带头担任教学任务。
“大培训”强技能。以国培、省培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选派教师参加短期、专题、线上等省级以上培训。开展暑期全员培训,扎实开展教师“学、听、讲、研、练”五项业务提升活动和暑期全员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大练兵”促实践。组织千名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交流轮岗,选派百名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指导教学,遴选10名特级教师或鄂州名师入校问诊。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一课多磨”“同课异构”活动,全年累计打磨优质课例千余节。
“大比武”树标杆。印发《加强全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实施意见》《加强全市备课组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功举办首届备课组长能力素养大赛,3000余名备课组长同台竞技,评选优秀备课组长140名、名班主任100名。
“大论坛”拓视野。邀请全国名师、名校长开展专题研讨,推动先进教育理念落地转化。遴选推荐第十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全国县中头雁岗位计划、楚天名师、特殊教育奖教金人选8名。
“通过实施‘头雁领航’工程、班主任‘双勤管理’、备课组‘三备两研’,有效推动教师从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转型,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葛店高中一老师在分享中感慨道。
课堂革命催生教学新样态
市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创新情境化阅读教学法,注重学生日常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使之贯穿学生生活中,学生阅读素养达标率提升10%;数学组研发思维训练解题模式,强化数学模型意识,复杂题型正确率提高10%。近三年来,学校累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689余场,生成127个优质课例。同时实施“双走进”工程。近年来,累计开展教学诊断30余次,优化教学设计方案50多项,在专家的指导下持续推出面向省级及以上层次的展示课10余节次。
吴都中学通过举行名著知识竞赛、读后感征文比赛、名著阅读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开启了一场场学科融合的创意实践。这种“把课堂变成剧场”的大胆尝试,源于我市推行的“高效课堂”改革。
通过构建备课——说课——磨课——比课——听课——评课“六环教研生态”,将教学实践作为教师能力提升的核心路径。加强高考、中考目标管理,开好复习备考会,办好鄂州高中“2+4”创新实验班。建立作业总量调控、审核公示和质量评价制度,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中,2节课获评部级精品课、31节课获评省级精品课。实施全学段教学质量监测和诊断,推动各学段教学质量同步提升。
“三名工程”引领锻造德能兼备队伍
“爱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耐心,信任是相信每个灵魂都有向上的力量,不放弃是哪怕只有一点光,也要陪他等到天亮。”在全市秋季学期备课动员会上,鄂州高中优秀班主任夏萍用“晨光中的守候、深夜里的灯影”诠释了教育真谛。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有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素质提升。
聚焦研训一体、按需施训、实践导向,指导“三名工程”人选在履职尽责、示范引领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储能赋能提能。鼓励参与课题研究,带领工作室团队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育评价改革,强化过程监管指导,持续提升“三名工程”人选的教育教学能力,真正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创造性推出《鄂州市教师成长发展导则(试行)》,引领指导各学段教师专业成长。制定国家、省、市、区、校一体推进的“五级”教师培训计划,启动28个教师培训项目,推进教师梯队培养与培训体系建设。持续实施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79.2%。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我市未来将继续完善教师成长生态系统,助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鄂州发展之基。(全媒体记者 郭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