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空经济区燕矶镇,提起人民调解员张勇,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扎根基层20余载,他累计调解纠纷近千起,成功率达98%以上。无论是家庭矛盾、土地纠纷,还是交通事故、工伤索赔,张勇总是以真情换信任、用法理止纷争,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和事佬”“贴心人”。
“调解不是判案,讲法也要讲情”
在燕矶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张勇一干就是20多年,他常说:“调解不是判案,而是‘搭一座桥’,讲法也要讲情。”
“老张调解矛盾,总是先听你说,再慢慢讲道理,让人心里踏实。”谈起张勇,村民石开(化名)称赞道。
今年年初,一起因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纠纷闹到了调解会。当事人石开与倪方(化名)因后续治疗费用争执不下,情绪激动。张勇并未急于定论,而是仔细研读事故认定书,分别与双方沟通,引导彼此换位思考。通过情、理、法多维度耐心劝导,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那时候我比较固执,觉得除了住院费,其他的费用不该我负责。是老张一次次劝,让我明白了对方的难处。”石开回忆道。
“再老的案子,也要给个说法”
1999年,张勇初任人民调解员时,燕矶镇还只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农村小镇。没有办公室、没有电脑,下乡调解全靠一辆自行车。多年来,张勇硬是走遍了全镇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夏天,年近六旬的方某向调委会递交一份调解申请,希望村委会对其39年前在村办企业工作中受伤一事予以赔偿。这起跨越近40年的旧案,牵动着许多村民的心。“再老的案子,也要给个说法。”张勇主动接下任务,反复查阅政策法规,多次走访知情人,最终依据《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责任归属。
“张调解员真负责,认真帮我查法律、找依据。”方某感慨地说。最终,该村村委会在党员大会上通过赔偿方案,一次性补偿方某8万元。这起案件的解决,不仅抚慰了当事人,更增强了群众对调委会的信任。
“张勇从不回避难题,哪怕是几十年的老账,他也愿意理清楚。”燕矶镇司法所所长刘嘉仪评价道。
“只要群众需要,我就在一线”
在燕矶镇,“张勇调解室”早已成为一个让群众安心、信赖的品牌。“有矛盾,找老张”,已经成为不少村民的习惯。张勇说:“只要群众需要,我就在一线。”2018年,张勇被评为“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但他并未因此放缓脚步,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让每一起调解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
除了调解纠纷,“张勇调解室”还经常开展法律宣传、普法讲座,普及法律知识,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退休教师王奶奶说:“张勇不仅会调纠纷,还会讲法律,我们都爱听!”
近年来,张勇还积极推动建立“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将调解协议纳入司法程序,确保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这一做法在全镇推广后,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显著提升。
20多年来,从青丝到白发,张勇始终坚守在调解一线。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用点点滴滴的付出温暖了一方百姓;没有豪言壮语,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基层调解员的责任与担当。在燕矶镇,“张勇调解室”成了乡亲们心中信赖的“定心丸”。
全媒体记者刘韦 盛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