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小街巷的宜居“民声”


听·····

鄂州开发区那小街巷的宜居民声




内河巷、和平巷、新建坊、民信东路……鄂州开发区诸多小街小巷,不仅承载着开发区这个老工业基地的记忆,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多年来,小街小巷一直存在着路难走、灯不亮等情况,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改造小街小巷的呼声日益强烈。


社区工作人员在很耐心地教小朋友看书哟··






近年来,鄂州开发区加大小街小巷的提质改造力度,百余条小街小巷崭露新貌,变成清新宜居的家园。



很多老旧小区、安置区里,百姓步子迈得畅快了;家门口路灯点亮了、小区上下水通了;老人们出行更安全了,年轻人生意更好做了;老百姓心情敞亮了,获得感更强了,鄂州开发区更美了。
“为民办实事”的动人故事散落在开发区的小街巷两旁,便民、惠民、利民、为民的声音此起彼伏,开发区小街巷的民生故事,也天天上演,格外精彩。

听,那来自小街巷的宜居“民声”。




手电筒退休了




“这条路我走了大半辈子,今年终于变了样!”今年84岁的张杏芝住在内河社区和平巷内,在这条小巷子里也走了40年。
“那时候周边都是平房,门前就一条土路,后来垫了点石子……”就这么一条路,张杏芝一天要走四五趟。回忆起当初的和平巷,她依然记忆犹新。
下雨天,破旧木板、砖头垫出来的一条小道泥泞不堪,老太太、老爹爹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行走在巷子里,生怕跌倒。遇到刮风天,灰尘满天飞。社区工作人员每每见此状,总要多嘱咐几句:“大爷大妈们,下大雨就别出门了,摔一跤可怎么办呐!”
“现在可好了,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了。”一旁的李大爷还未听张婆婆说完,便拄着拐杖进屋拿了一个手电筒出来,说道:“这东西,不知道用坏了多少个,没有路灯的日子里,我们夜间的出行全靠它了。”
李大爷把电筒拿在手上摇晃两下后,又进屋找了个布袋子紧实地包了两层,放在抽屉里,边放嘴里还嘀咕着:“现在路灯装了,以后不需要它了,终于可以收起来了,它也要退休了。”
伴随内河社区街巷改造项目全面完工,李大爷和邻居们脚下的路走得踏实了,也亮堂了。
“改造的时候我天天盯着呢,这可是政府给我们办的民心工程!”大唐小区居民熊道传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一个月的改造时间,施工队就在自己家楼下,熊道传成了大唐社区改造的“监工”,老百姓眼皮底下的民心工程,马虎不得。
大唐小区旁一排餐饮门面房吐出的油烟让居民们饱受污浊空气之苦,施工队就另外做了一排油烟管道。现在物业配备了、绿化增添了、路灯安装了……老巷焕然一新。
目前,开发区内河社区辖区的内河巷与和平巷共硬化路面800米,粉刷3500平方米墙面,新增路灯9盏,让150户居民直接受益。大唐小区共安装路灯23盏、探头16个,惠及280户居民。

轮椅碰不到坎子了




“这个盲道建得真好!”住在樊川社区的63岁老人杜波清不断地说好。
“这个停车位划得真对!”住在旭光村的村民肖功少也频频点赞。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两个人却同样叫好。
这一切还是得益于鄂州开发区的小街巷改造工程。
“铺了新盲道,出行就方便了。”杜波清患有眼疾,平日很少出门。他说,现在,吃完饭后,也可以出门散步了,“这真是贴心事儿办到了我们心坎上。”
为了方便特殊老百姓的出行,樊川大道沿线都铺了新盲道,并禁止摊位乱摆乱放等占道行为。
樊川社区主任江玉霞说:“盲道一铺,商贩也不好再把车子摆上台阶上,统一停放在规定地点。”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盲人的出行需求,也无形中规范了小商贩的经营。小商贩王师傅说,自从街巷改造后,摊位进行了重新归置,他与沿街的工商户关系和谐了,埋怨声少了,自己生意也好做了。




“不仅如此,现在去超市、银行都可以用车推着老伴一起去了。”吴爹爹开心地说,改变就发生在最近,现在开发区里的超市、银行、宾馆、营业厅都建设了无障碍通道。以前要去办点事,买点东西,总把她一人丢在家,又不放心,现在好啦,去哪都可以带她了,轮椅碰不到坎子,一路顺畅。
另一边,许多居民也有同样的感慨。樊川社区门前的一条路,是老百姓出行的一条主干道,这是让大家最头疼的“疤脸”路。
“北边那个大坑摔过不少人,下雨时也栽过不少人。”这次一改造,路上那些“疤脸”一样坑坑洼洼的伤痕,统统消失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站石全部进行了重做。说起改造前后最大的变化,在老樊口街办小区住了大半辈子的居民黄婆婆满意地说了三个字:“人性化!”
江玉霞说:“为老百姓出行的切身利益考虑,就是人性化改造。”现在辖区全部划了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停车位及斑马线,并把坡角全部都改成了斜面,方便车辆上下停放。
为盲人出行铺平道路、为商贩摆摊省一把力、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开发区已经将温暖传递到百姓身边。

买菜方便了




“小区都安装了摄像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随着鄂州开发区小街巷改造工程的进行,开发区辖区11个小区全部安装了摄像头。住在“三无”小区的王大妈感受到了摄像头带来的安全感。
与此同时,家住旭光村的村民胡秀英也体会到新建的樊口集贸市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一位是在“三无”小区居住了30多年的王大妈,另一位是在村湾居住的70多岁的老人;一种是小区生活的安全,另一种是生活无忧的便捷……两条看似并无交集的线索,却是同一条主线牵引之下的有机联动,这条主线,便是开发区的民生之路。
原樊口集贸市场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多次维修改造,均不能满足全区居民生活需要,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今年初,开发区新建的樊口集贸市场投入使用,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卫生环境更是大变样。市场内交易有序,蔬菜、水果、肉类、熟食等分区售卖,走道上还配备了垃圾桶。开发区整治小组刷黑市场门前停车位,清理市场周边卫生死角,并修补围墙、绿化花坛和硬化铁路基,使周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65岁的徐爹爹是原樊口街道小区的老住户,他说:“现在进菜市场买菜就像逛超市一样,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在这买得舒心,回家吃得也放心。”
如何让背街不背,小巷不小?
“从细微末节处开始改。”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如果说一个区域“产出”的经济、产业数据,是冷静的、宏观的,那么,一个区域于细微之处的温度,正是民生所及每户家庭、每个人的深度与广度。
截至目前,开发区共粉刷小区楼栋121个单元,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铲除、粉刷楼道小广告2万余条,安装监控摄像头70余个,新增楼道感应灯200余盏。同时,开发区对月河村村级道路、内河社区民信东路路面等都进行了维修,在杨湖路东段和滨港路中段、西段等背街小巷处共安装了400余盏路灯。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胡倩 责任编辑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