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新屋村的华丽转身

“再给我两年,我要让村民们见到不同往日的新屋村,过上不一样的日子。”32岁的太和镇新屋村副书记高国庆指着初具规模的扶贫基地,信心满满。

新屋村共有2700余口人,只有2300亩实际耕地,却有贫困户61户164人,青壮年外出务工,田地抛荒严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因工作压力太大,前任村支书主动请辞,一时间村支书一职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敢接。高国庆没有顾虑太多,主动挑起了担子。

没有公职经历、没有高学历的副书记面临的问题可不少,那时,夜里做梦他都在思索:怎么打开局面呢?

要开财路先修思路。高国庆向结对扶贫的干部讨教经验,确立了“合作社+技术员+贫困户”扶贫路子——发展生态农业。接踵而至的是土地流转难题,他决定:村里集中流转农户土地,由村合作社种植管理,农户用土地入股分红,每年每亩获得300元的租金收入,逐年递增。高国庆还苦劝在外经商的老婆回鄂州发展,规范合作社企业化运作,寻找产品销路。在他的努力下,去年1月,芯羽种养殖合作社挂牌成立,成为太和镇首批扶贫基地。去年该社带动农户种植观赏花卉、药用植物等创收60余万元,直接帮扶5户贫困户出列,像这样的扶贫基地村里还有两个。

物质脱贫也要精神扶贫。“致贫主因是病残。病残障人士难以融入社会,不易脱贫,村里病残障人士占贫困总数七成左右。”高国庆介绍。张文静婆婆因家庭变故致间歇性精神失常,无法正常劳作,但在合作社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像子女一样长期呵护、照顾她。“我们不光进行技术指导,还会关注心理健康,互相排忧解难。”该社技术员操一平说。腰包鼓了、心情好了、日子美了,这是合作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结对扶贫的市工贸国营有限公司干部杨国斌也感慨道:“如今基本上见不到抛荒的土地了。村里酗酒赌博和闹事的人少了,到扶贫基地咨询学习的人多了。民风淳朴了,乡村面貌随之一变。”去年,该村32户70人脱贫出列,超额完成脱贫指标,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

“今年4月60KW光伏发电项目启动后,将为村集体每年带来收入7万元。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年内也会投入使用。”高国庆指着计划表勾勒着美好的未来——今年底再脱贫27户,新屋村到时就是小康村了。(见习记者周奥 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