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新春第一会”对加快建成支点作出全面动员,对包括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在内的七大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前不久,省委书记王忠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再次部署加快推进支点建设有关工作,强调要抓实科技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变成产品、落地为产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鄂州工研院科研人员正在比对科研数据。全媒体记者黄政摄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里,朱明强教授团队攻关光刻胶底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T150A光刻胶系列产品通过半导体工艺量产验证。
还是这个团队,带着科研成果扎根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鄂州工研院”),成立的湖北高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鄂州,类似朱明强教授团队的故事一再演绎。当实验室里复杂的方程式与生产线上轰鸣的机器声交织碰撞时,横亘在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千沟万壑被逐渐填平。
创新主导者
金山店铁矿井下采矿区,运送原矿的履带以大约2米/秒的速度匀速向前。履带一侧,一台井下运输皮带智慧除杂机器人瞪大圆眼,紧盯着从眼皮底下经过的矿石,时而挥动长臂,从中抓出一截锚杆或钢钎。
矿山开采作业时,原矿中常掺有非矿石类杂物,易对产线上的传输皮带和相关装置造成破坏,使得产线被迫停产检修。
“过去除杂工序主要由人来完成,替换成智能化设备后,可有效提升矿山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人工巡检成本。”井下运输皮带智慧除杂机器人生产制造商——湖北华武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风奎介绍。
井下运输皮带智慧除杂机器人源自华武重工与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汪朝晖团队的联合攻关。2020年,华武重工与武汉科技大学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数年来,该中心成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华武重工也因此推出智慧加球机、纳米陶瓷球、智慧除杂机器人等多款智能化产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在华武重工与武汉科技大学的合作中可窥见一斑。“每一次联合攻关,从技术创新决策开始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最后成果转化,都以我们为主。”张风奎说。
当企业建立起“需求感知—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的完整闭环,创新的动力就会源源不绝。2018年以来,紧跟矿山开采业智能化、绿色化浪潮,华武重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目前企业研发强度已达3.2%。而在业界,研发强度3%通常被认为是传统制造企业与科技驱动型企业的关键分水岭。
华武重工的创新实践并非个案。截至目前,鄂州省、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分别达到13家、86家,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0家。2024年,全市近99%的研发经费和85%的发明专利来自企业。
如果数据会说话,意义已然明了——企业,正在主导创新。
穿越“死亡谷”
一般而言,从科技到产业,会经历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0到1、1到10、10到100”。其中1到10阶段,就是把科技成果变成市场能够用的产品,被认为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无法绕行的“死亡之谷”。
“实验室的克级与工业生产的吨级,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向中试车间,需要面对并解决呈指数级增长的复杂问题。”鄂州工研院院长戴江南说,科研成果想要从1到10,缩短转化周期的话,需要足够的人才和资金支撑。
“深紫外光电器件研发”是首批入驻鄂州工研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初期,项目面临重资产资金投入难题,鄂州工研院为其搭建1000平方米深紫外光电器件研发平台,并提供天使基金支持,助项目产业化。而后,又再次投资建成III-V基半导体芯片器件工艺加工与研发平台,打通产品外延—芯片—封装生产链。如今,湖北深紫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行业领先的深紫外LED方案商和应用厂家,服务的客户包括格力、奥克斯、长虹、智米、小米、华为等。
近10年来,鄂州工研院累计引进科研项目75项、孵化企业7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汇聚了院士、国家级人才、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培养科研人才超1300人。
盘点鄂州工研院转化的科技成果,既“新”又“潮”。有呆萌但全能的智能居家服务机器人,也有应用低碳技术开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塑造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戴江南说,鄂州工研院始终瞄准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谋成果转化,力求率先突破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瓶颈。
鄂州工研院于2016年由鄂州市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成立,是我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近年来,我市按照“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创新链条,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64家。众多平台,成为“样品”到“产品”的舒适温床。
伴行“马拉松”
2024年9月,在鄂州工研院实施转化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技术成果,获评2024湖北省医工交叉创新发展大赛“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并摘得“最具投资价值医工交叉创新成果”桂冠。
光鲜背后,往往伴随着酸楚。一项科技成果,从原始研究开始,到最终实现产业化,面临太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时间长、成本高、回报慢,过程不啻为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2016年,孵化企业精微视达落户梧桐湖生态科学城。初创期的精微视达很缺钱,鄂州市国资平台昌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领头+跟投”“股权+债权”模式,提供2000万元天使投资。2022年,昌达公司再次伸出援手,联合多家知名社会资本,为项目注入A+轮融资。
一路走来,精微视达不仅多次获得资金支持,在产品首台套落地和人才招引方面,也享受了不少政策红利。目前,该企业已建成全球第一家共聚焦显微内镜规模化制造中心,共聚焦设备年产能300台,年销售6000万元。
“当科研人员、企业都在努力往前跑的时候,我们做的就是尽力把环境营造好,时刻陪伴他们,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说。
近年来,鄂州市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堵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强化创新人才保障,着力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
生态园丁的辛勤浇灌,收获丰硕的创新果实。科技端,鄂州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5年增长,去年达到13.96件。产业端,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5.6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3%,位居全省第二。
全媒体记者黄朝晖 通讯员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