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榜上有名。至此,这个仅4000余村民的行政村,已累计斩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践交流基地、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11项国家级荣誉,成为乡村振兴的“微观样本”。
从全国文明村镇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到农垦文化传承地,峒山村的每块“金字招牌”背后,都藏着乡村振兴的鲜活密码:以文明铸魂凝聚人心,以生态固本厚植根基,以治理聚力激发活力。在这片承载着农垦记忆的土地上,党员带头、群众共治、产业兴村的实践,正绘就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乡村画卷。

“儿女们都在城里住,总想接我去,但我只想住在村里。现在,一到周末,娃们总要回来住,有时还带朋友过来玩……”说到自己的村子,峒山村新二队57岁的党员中心户徐淑琪满是自豪。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峒山时,对村“两委”干部提到“峒山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你们要有大作为”。12年来,峒山村牢记嘱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建设现代种业之乡、山水乡愁之源、绿色示范之地、百姓幸福之家,古老峒山焕发新容貌。
春耕时节的峒山村落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乡村变化确实非常大。”作为一名党员,徐淑琪主动加入到村湾建设中,并成为新沟二队妇女小组组长。农忙之余,妇女小组带领“巾帼志愿服务队”共同激发妇女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公益事业、权益维护、关爱服务等志愿活动,共同架起党群“连心桥”,绘就“峒”心圆,唤起峒山村的文明觉醒。
村党总支以“峒山夜话”为平台,组织11个湾组召开“三会一话”30余场,将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议题摆上桌。“刚开始村民不理解,觉得修路清淤是浪费钱。后来党员带头拆了自家围墙,腾出公共空间,大家才逐渐转变观念。”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回忆道。通过“党员中心户”包保联系农户机制,126名党员中心户成为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让党的声音直达田间地头。
美丽的峒山村
在峒山村,文明不仅是环境的美化,更是文化的传承。村内6棵百年古树、30余栋古民居、4口古井被逐一登记保护,修葺一新的峒三队古村落与新建的山水乡愁苑相映成趣。退休老党员牵头收集整理农垦故事,推出“峒山宴”“峒山宿”等文化品牌。“过去部分村民认为老房子修缮价值有限,现在都抢着修缮祖屋,生怕丢了根脉。”峒山村党总支委员陈琳说。
文明建设的深层动力,在于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通过“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村民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出力”。徐淑琪带领湾组妇女自发成立“姐妹清洁队”,每月义务清扫公共区域。“幸福感非常强,经常有领导来关心我们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我们更有动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村里搞得更好!”徐淑琪说。
“以前港道淤塞、垃圾遍地,村民连鱼都不敢捞。现在水清了,连白鹭都来安家了!”站在清淤后的峒山港渠旁,村民陈学波满脸笑意。生态治理,曾是峒山村振兴路上的一道坎,如今却成了最亮眼的名片。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峒山村“两委”全方位保护好峒山的山水林田湖草,专项处置峒山松线虫疫木1000余棵,2023年1月荣获省级“森林乡村”称号;对峒山一至六线港及辅港共11.4km清淤疏浚,恢复水系活力,让“堵心港”变“峒心港”“顺心港”;争取项目资金40万元支持志民科技餐厨垃圾回收,厨余垃圾得到有效控制,峒山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废弃秸秆被蓝焰科技公司回收加工,年处理量达5000吨,减少焚烧污染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过去觉得秸秆没用,现在成了抢手货。”村民李秀兰说。
峒山村美景
通过系统治理,峒山村不仅修复了生态,更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峒山村探索“农业+生态”新模式。返乡青年黄伟创办的绿康蔬菜合作社,流转400多亩闲置土地,把峒山的好山好水充分利用起来,经营大棚蔬菜、果林养鸡、水蛭养殖等,带动周边50余人就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对2处共110亩阶段性抛荒地进行整治,通过招商引资予以盘活,为村集体带来11万元的收入,解决20余村民就地就业。
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峒山村大力发展“万亩稻虾”“万亩水产”“万亩特色种植”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并分别成立3个专业合作社,逐一对口服务;注册“峒山”牌农副产品统一商标,峒山大米、峒山果冻橙、峒山葡萄、峒山西甜瓜、峒山水产等品牌效应正在形成,做强“一村一品”,并配备农副产品展销中心,开展各种大型活动(武昌鱼文化节、农垦文化节等)宣传“峒山”品牌。
鸿峒山庄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峒山村在打造“春赏樱、夏观荷、秋摘果、冬品鱼”四季旅游品牌的同时,引进三一重工集团湖北鸿辉科技有限公司盘活新苗农庄,投资2000万元打造鸿峒田园综合体,村集体增收2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经营农家乐,2024年户均增收3.2万元。“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郑琪感慨道。
“村里矛盾不出湾,大事小事一起干!”62岁的老党员陈传胜,用12年时间探索出基层治理的“峒山经验”。作为新二队队长,他也是村里的网格员,多年来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百余起,调解成功率超过90%。
鄂城区构建“区-镇-村-组-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峒山村设立126个党员中心户,覆盖全村718户。在环境整治、土地流转等工作中,党员带头包保困难户,确保政策落实全覆盖。面对抛荒地复耕难题,党员带头承包30亩土地示范种植,带动村民自发复耕80亩。“党员就是标杆,跟着干心里踏实。”村民陈勇说。
峒山的治理智慧,藏在“五老议事会”中。针对农垦文化特色,峒山村建立理事会建议、党总支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民民主评议“六步议事”机制,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乡村建设。同时,挖掘有威望、能说得上话、带动能力强的群众骨干,组建“一会五队”,即:村民小组理事会,移风易俗、环境卫生、帮办代办、矛盾纠纷、巾帼共建等志愿服务队,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齐参与。
在宅基地纠纷调解中,陈传胜总结出“三步法”:先听双方诉求,再查历史依据,最后摆法律政策。“去年调解3起继承纠纷,既守住法律底线,又顾及乡情亲情。”陈传胜说。
为了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峒山村投入10万元建成百姓议事厅和村民调解室,开展“小板凳”法治故事会宣讲、“法律进乡村”等活动,完善峒山村规民约,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同时,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探头”作用,党务、村务、财务更加透明公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热血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向这里汇聚,开垦土地、辛勤劳作,实现了沟端、路直、田方正、树成行,沉淀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务实、勇于进取”的农垦记忆、农垦文化和农垦精神。过去垦荒青年用扁担挑出沟渠纵横,如今新一代峒山人用科技赋能生态农业,农垦精神一脉相承。
峒山以“山水乡愁”为底色,以党建引领为引擎,书写了一部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这里,党员带头冲锋、群众共建共享、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故事仍在续写。正如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所言:“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要继续发扬农垦精神,把峒山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来源:鄂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