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帽子、穿上红马甲、拿起铁锹……强降雨肆虐之后,高温天气接踵而至,大雨初歇的堤坡土壤松软,裸露的树根如暗藏的利刃,市退役军人高性宽志愿服务突击队刘会华与队员们,沿着长江大堤,开启了新一轮的巡堤查险。
“巡堤时,杂草、灌木多的地方往往是重点,险情常常‘藏匿’在这些地方。”69岁的刘会华经历过1998年抗洪救灾,他步伐稳健地行走在堤坡上,一边前行,一边耐心指导身边的队友。大家边走边用铁锹拨开杂草,目光如炬,在灌木丛生的隐蔽角落反复查验,不放过任何渗水、塌陷等细微迹象。
“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永远不能忘。”烈日高悬,一个来回下来,汗水早已浸透了迷彩服,刘会华抹去额角的汗珠,27年前那惊涛拍岸的场景刻在他记忆里。
时光回溯到1998年盛夏,洪峰如脱缰野马,直逼警戒线。刘会华永远记得那个闷热的夜晚,防汛指挥部的电话如同一道惊雷,刺破了夜的宁静:“所有退役军人,紧急集合!”不同军装、不同年龄的汉子们从四面八方奔来,在暴雨中迅速筑起人墙。沙袋在肩头磨出了血痕,土石在掌心嵌进了老茧,但他们怀揣着“洪水高一尺,堤坝高一丈”的必胜信念,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逼退了一波又一波洪峰。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这便是抗洪精神的内涵,这是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凝聚起来的伟大精神力量,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对于退役军人而言,这种精神融入他们的日常工作,激励着他们在新的“战场”上继续奋勇前行。
“不客气,有什么问题尽管开口。”67岁的黄朝耀是鄂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长,他正以满腔热情接待着每一位到访的退役军人。2020年,这位已退休的老兵受邀返乡筹建协会,做起退役军人的“娘家人”,开启了他人生的新“战场”。
面对战友赵怡忠的阵前托孤,他三十载如一日代尽孝道,照顾战友母亲直至去世,扶持战友儿子成家立业;得知退役军人程文彪患脑瘤,他三度奔走,募集了4.2万元善款;田壮壮在部队服役期间受伤,因手续不完整未能及时评残,无法享受相关优抚政策,他积极帮助收集资料,向上级部门咨询协调,为田壮壮重启了希望之门……5年来,黄朝耀的足迹踏遍了鄂城的百余村社,他用退而不休、默默奉献的忠诚担当,让辖区1.7万名退役军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依靠。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在鄂州这片长江之滨的热土上,像黄朝耀这样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他们如同夜空中的繁星,微光虽然细小,但汇聚在一起,却能照亮整个夜空。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市、区、乡镇(街)、村(社区)四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417支。“张富清志愿服务队”“长江卫士志愿服务队”“高性宽老兵志愿队”“老班长工作室”等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在吴都大地蓬勃生长。他们在抢险救援的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战场坚守岗位,在社会治理的第一线共谋共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展身手……一袭红马甲,一颗火热心,“若有战,召必回!”这声铿锵有力的应答,在吴都大地激荡出新的回响。2019年以来,先后有26名退役军人志愿者获评“鄂州好人”“鄂州楷模”“最美退役军人”。
全媒体记者徐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