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查、防、治”并举 打好地质灾害防治主动仗

鄂州素有“百湖润城·鱼米盈仓”的生态美誉,作为全国湖泊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环境错综复杂,地质灾害点线面防控压力大是其显著特征。

2024年以来,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严格落实省厅、市局工作部署,联合省地质五队务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调督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以“精准查、科学防、综合治”三措并举,构建地灾防治“立体化”防控体系,探索出一条地质灾害系统性综合治理新路径。

精准“查”,“全面+精细” 拉紧隐患防控警戒线。“如果没有通过现场排查及时做好预防措施,去年5月那么大的降雨,肯定有不少居民会受到影响。”站在西山街道落驾坪青年公寓挡墙垮塌现场,落驾坪社区书记李云凤说。

时间回到2024年5月8日,落驾坪青年公寓挡墙局部变形垮塌,“因为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会同市局矿防科、驻守地质队、群测群防员及时赶赴现场,组织居民紧急撤离,所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李云凤说。在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的精准预测、科学施策下,受灾的3栋楼房中居住的179人及时实施应急避让搬迁。

“隐患排查是地灾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始终将全面摸排地灾隐患点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汛期三查’和‘雨期三查’,通过‘五查五看’提前处置,看牢管好地灾隐患点,确保地灾隐患排查不留真空、不留死角。”中心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中心创新探索地灾隐患排查新模式,以“隐患点+交通干线+高风险区域”为排查重点,凭借实地勘察的“火眼金睛”和分级分类的“精准诊断”,将地灾风险区域逐一标记、建档,构建全面、精准、详实的地灾台账,编织起一张严密、细致、高效的排查网络。成功处置灾险情11起,强降雨期间提前转移185户536人,避免了人员伤亡。

为全面摸清地灾隐患风险底数和动态变化,中心针对地灾高风险区开展了1:1万地灾精细化调查,对全市164处地灾隐患点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危害特点进行分析研判,做出风险评价。中心联合省地质五队纵深推进地灾风险预警管控体系建设,打造集成“一张图”管理、专业监测预警、无人机巡检和气象风险预警四大子系统的地灾防治信息化平台。部署自动化监测设备,对58处重点隐患点实施24小时实时监测,实现位移、裂缝、雨量等数据实时采集。开展多层级会商研判,建立“日报告、周会商、月评估、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机制。发布预警信息33期,成功避让险情30余起。在泽林镇武九铁路段试点“光纤监测+智能广播”系统,实现灾情快速响应。

科学“防”,“人防+技防” 筑牢灾害防治防护网。科学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是“解锁”地灾防治的关键。鄂州市通过构建“人防+技防”的防治体系,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地灾防治“安全网”。

人力是坚强的后盾。特别是在汛期和重大节假日等重点时期,中心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力量,发动全市“四位一体”(监测、预警、处置、救援一体化机制)396个网格,近400名网格员常态化对164处隐患点和重要风险区开展巡查,做到时时有人盯、处处有人防;对受威胁群众发放“两卡”(隐患告知卡和避险明白卡),明确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及安置点。在地球日、防灾减灾日期间,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活动12场、应急避险演练11次,增强了群众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

科技是神兵利器。数字化技术可以为人工巡查提供方向指引,也解决了部分区域巡查人不能至的问题。而今在鄂州的高山密林、陡崖峭壁,227套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对58处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一些可能诱发灾害的变化都能被感知并发出预警,为提前避险撤离赢得宝贵时间。

2024年,西山街道葛山风景区团山寺滑坡和东沟镇东沟村向家湾港道滑坡的成功预警成为“科学防灾减灾”典型案例。6月28日9时30分和7月24日16时,两处滑坡监测设备分别发出预警信号,提示存在灾情风险。由于监测设备提前预警,避免了寺庙工作人员、游客、行人、景区道路、林地、居民房屋等遭受地灾,避免出现经济损失约173万元。

数字化监测设备的大量应用,对滑坡预警起到关键作用。在精准排查的基础上,中心注重科学防范,将数字化的理念方法融入全市地灾防治全过程各方面,构建起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地灾数字化防范体系。

“除了加快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我们还坚持多方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地灾群专结合监测预警项目,完成对D北斗的更新替换,不断提升地灾监测现代化水平。”中心负责人介绍。D北斗监测系统能够科学预测降雨对地灾隐患点的影响,将极大提升地灾防治在风险识别、预警研判、响应处置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综合“治”,“长远+长效” 打好地灾治理攻坚战。“曾经,我们生活在西山社区的滑坡范围内,每到下雨,就忧心如焚,难以入眠,大半夜还可能被撤离的呼喊声吵醒。如今,市里实施地灾治理,曾经让人忧心的滑坡隐患点,已化身为安全稳固的居住空间。”今年78岁的西山社区居民金保家谈及如今的生活,一脸满足,“现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下雨天也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西山街道西山社区因长期受雨水冲刷与风化侵蚀,山体存在滑坡隐患,每逢雨季便令居民提心吊胆,地灾治理成为最迫切的民生诉求。2024年,西山社区滑坡地灾治理工程成功入选省级重点项目,西山坡、园林、汽运三大小区的7个关键治理点位成为重点治理对象。自工程启动以来,中心工作者化身“多面手”,既是施工进度的“监督员”,又是居民诉求的“协调员”,每日巡查施工现场,及时协调解决施工噪音、临时通行等问题,实现工程推进与民生保障“两不误”。该省级重点工程已圆满收官,彻底改写了西山社区地灾频发的历史。

华容镇铁咀村华蒲路不稳定斜坡受极值暴雨影响发生局部垮塌变形,坡体上部为居民集中居住地及厂房,一旦失稳将直接对上方2栋约30名居民及工人以及坡脚华浦路过往行人、车辆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024年,中心联合省地质五队迅速启动地灾治理程序,经现场详细踏勘,确定该不稳定斜坡坡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在降雨等影响因素下易再次产生变形,发生二次地灾。该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已于2025年3月顺利完工,成功消除地灾隐患。

2024年以来,中心联合省地质五队深入推进地灾防治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地灾详细调查和“四位一体”网格化核查,精准识别孕灾点与致灾体风险隐患。已完成治理地灾隐患点25处,正在治理8处,惠及群众5600余人,实现“隐患早发现、风险早管控、群众早受益”的综合治理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既是一项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真抓实干。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大地灾防治力度,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中心负责人表示。

通讯员 严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