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班主任“一管到底”,而是每位老师都成为几名学生的“成长导师”;不再只紧盯分数起伏,更关注学生的心灵波动与思想引导。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行的“一生一导师”制,正悄然推动着教育理念从“育分”到“育人”的深刻转变。从城区到乡村,教育工作者用爱心互动点亮每位孩子的闪光点,构建更有温度、更具个性化的育人新生态。
精准滴灌,从“心”开始 个性化档案里的成长密码
在新民街小学凤凰校区,大队辅导员徐肖阳的办公桌上,几本厚厚的《导育记录册》格外醒目。随手翻开一本,里面密密麻麻、条理清晰记录着:“小宇(化名),喜静、爱画画,近期因父母出差情绪稍有低落。已约谈,鼓励用画笔表达心情。”“数学单元测验有进步,公开表扬。”……这不再是简单的成绩单,而是一份份动态的“成长心电图”。
“相较于课业辅导,导师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徐肖阳说,课后,导师们与结对学生的交心谈心成为常态。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并在每周四开放专业心理咨询,让“精准关怀”有据可依。在这里,导师制的核心是洞察与理解,为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双向奔赴,激活内力 十分钟谈心与“积分超市”的激励
“我要换这个文具盒。”“我想参加一次研学活动。”……市武昌学校的“积分超市”里,同学们正兴奋地用导师发放的积分券兑换文具或研学机会。
市武昌学校将德育与导师制结合,推出2分、5分、10分、20分等不同面值的“德育积分券”,而积分的判定人,便是孩子们的导师。“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加各类文娱体育活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都能得到相应积分。
积分制将导师的日常观察转化为可视化的激励,让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被“赋能”。该校政教处主任李丹表示:“从课堂互动到助人为乐,孩子们的每一点努力都会发光。”
而在明塘小学,这种“赋能”更体现在日常的微互动中。学校将“一生一导师”制与“党员在行动每日十分钟”深度融合。
明塘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婷表示,党员教职工主动利用每日十分钟,精准对接学习困难或需要特殊关怀的学生,“把学业指导与生活关怀落到实处”。同时,“树洞屋”“校长信箱”等渠道,保证了学生的心声能被“听见”。
明塘小学党办副主任陈懿然对此深有感触:“我参与课后帮扶两年,亲眼看到内向的孩子变得主动,愿意说出心里话,这种双向奔赴最让人欢喜。”
无缝衔接,护航成长 为城乡青少年筑起温暖港湾
对于刚从乡村教学点转入泽林实验小学的20多名插班生来说,新环境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一生一导师”制为其快速筑起了温暖港湾。学校为他们配齐成长导师,从熟悉校园、培养行为习惯到关注身心健康,开展全方位引导,实现了育人环节的无缝衔接。
在杜山镇旭东中心小学,三(1)班班主任付巧的一堂网络安全课,则是导师为学生成长筑牢思想根基的生动缩影。她结合案例,层层递进与孩子们互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并驾驭网络,建立内在的安全防护,能让他们受益一生。”付巧说,导师的职责,正是为学生扣好成长路上的每一粒“扣子”。
从乡村到城区,从课堂到生活,我市正通过“一生一导师”制,构建着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正如市实验小学党总支副书记熊小芳所言:“导师制让老师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让每一位导师都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鄂州教育,在这场温暖的变革中,正悄然回归到“育人”的本真。
(全媒体记者 郭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