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刚刚又接了5000个玉米的订单,1.2元一个,明天上午9点有车来拖,一定确保品质,要个大、饱满的!”
“要得,要得,我挑好的摘,质量你放心!”
头天晚上接到市人大机关驻村“第一书记”胡映东的电话,7月9日一大早,杜山镇下王村贫困户林培田就下地摘玉米,两个多小时后,新鲜的玉米便打包装车。望着满车的玉米和手中的现金,老林喜得合不拢嘴:“如果没有胡书记帮忙,玉米不会卖得这么快,价钱也没这么好。胡书记帮我们贫困户销售农产品,真是太感谢他了!”
年过七旬的林培田是杜山镇下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种玉米是他家重要的收入来源。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度打不开销路,让他心急如焚。在下王村,像老林这样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不在少数,胡映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扶贫工作不是简单帮钱帮物,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打通‘最后一公里’,势在必行。这既能增加贫困户收入,又能增强他们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真正把扶贫与扶志紧密结合起来。”
为此,胡映东开始尝试“带货”。一方面及时汇报情况,市人大机关立即总动员,将“爱心扶贫”活动定在下王村,通过发动机关干部消费扶贫,采购了一批农副产品,解决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难题;另一方面,他借助自己的微信群、同学群、工作群,发布优质农产品信息,打通网上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农产品“走出去”、“卖得好”。
“真没想到网络带货效果这么好,仅仅两个星期,我们就为农户销售了近两万个玉米、120只土鸡、3000枚土鸡蛋、1000斤黄桃,共实现销售收入5万元。而且反响很不错,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每次“带货”前,胡映东会亲测产品,坚持质量第一,品质取胜。他推荐的甜玉米、糯玉米、黄桃、土鸡等土特产都大受欢迎,尤其是黑糯玉米,订单排到了下半年。目前,下王村的玉米销售一空,不仅吸引了机关团购,而且一些知名企业如湖北枫树线业、绿岛酒店、鄂丰磨具等公司多次订购,还有黄石集贸市场、武汉白沙洲等地的老板前来大量扫货。
虽然要发布信息、联系回复、整理订单、安排采摘、把控品质、跟踪交接,胡映东经常忙到很晚,但每次看到贫困户的产品顺利售出、看到贫困户满意的笑容、收到产品物美价廉的点赞,他觉得忙点累点很值得。
“胡书记,上次的玉米吃完了,再给我们带点?”“胡书记,黄桃真的很好吃,还有没有,好几个朋友都要!”……采访途中,胡映东的手机上不断弹出订购信息,看来这爱心“带货”是停不下来了。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