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区:建设四好农村路 助力乡村振兴梦

生态梁湖“四好农村路”四通八达

光荣榜

2018年度

沼山镇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2019年度

太和镇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2020年度

涂家垴镇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2020年度

梁子湖区荣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获得省政府督察激励。

梁子湖区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中,聚焦群众对出行的高质量需求,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要求,全力以赴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去年初打通连接太和镇陈太村与大冶市金山店镇等6条“断头路”基础上,今年全区又打通连接太和镇邱山村、狮子口村至大冶市茗山镇等边远山区“断头路”23公里,改造县道、乡道7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38公里,打通梁子湖区人民“幸福路”上的“最后一公里”,串起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有力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

目前,全区已建成“四好农村路”约476公里(其中路面刷黑约300公里),累计投入资金约6.5亿元。修建了一批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乡村旅游景点等为重点的产业路、旅游路、小康路,实现了梁子湖区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的协调发展。截至目前,梁子湖区通车总里程1234.5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1条34.8公里,国道1条24.1公里,省道4条54.9公里,县道13条139.5公里,乡道174条305.9公里,通村公路675.3公里。全区8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达到了“三个全覆盖”,即:农村循环等级公路全覆盖、大街小巷硬化全覆盖、三级公路养护全覆盖。11月8日,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关于2020年度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示范乡镇的通报,梁子湖区和涂家垴镇分别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沼山镇荣获2018年度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太和镇荣获2019年度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梁子湖区2020年“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获得省政府督察激励。通过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了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升,养护全面加强,路域环境优美整洁,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农村客车通到村组

沼山镇永塘村“四好农村路”成为胡柚产业园旅游观光路

涂家垴镇湖边绿道

坚持高标准建设 打通乡村振兴快车道

高起点规划。紧抓“四好农村路”发展历史机遇,勇担交通使命职责,坚持“因地制宜、路景相融”、“短期望远期、规划看产业”理念,委托湖北交通规划设计院高起点编制《梁子湖区乡道网规划(2018-2030年)》和《梁子湖区“四好农村路”建设规划》,把交通规划列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路面宽度不低于7米或5.5米的标准,优先建设干支相连路、旅游路、产业路、扶贫路,以路兴产、以产拓路、路产融合,着力打造与梁子湖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浑然一体的农村路网体系。先后新建“三边村”(边远、边界、边角)及贫困村道路83公里,打通连接太和镇陈太村与大冶市金山店镇向阳村等6条“断头路”,解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问题。先后美化刷黑“红绿青”三线“四好农村路”60公里(红线,指苏维埃第七区政府旧址、彭德怀革命活动旧址等红色旅游线路;绿线,指蓝莓、火龙果、猕猴桃等绿色采摘园区路;青线,指有稻虾共作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清水鱼养殖基地、光伏发电基地等线路),形成了红线种花、绿线植树、青线泛波的生态景观。三线贫困户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多渠道筹资。积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在落实上级“四好农村路”各项奖补政策基础上,采取“专项资金补助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结对单位帮扶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群众投资投劳一点”等“五个一点”方式,统筹解决农村交通建设资金困境。近两年来,梁子湖区共整合涉农资金8000万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仅2019年就投入5000万元建设涂家垴镇“四好农村路”。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村湾理事会作用,积极探索“四好农村路”占用面积户组互调、村湾互换机制,减少征地拆迁费用。楠竹村理事会会长金辉春、湖瓢村理事会会长胡世清等一批村湾理事会会长,把乡村公路建设当作宗族大事、自己家事,全程参与施工建设、协调矛盾、筹资动员等工作。通过亲情、友情、乡情,激励村湾能人带头捐资,先后有邱山村邱福成捐资100万元、楠竹村金响林捐资20万元、桐油村张绍兴捐资10万元、永塘村黄焱发捐资5万元等十几名能人共捐资300万元。

严要求推进。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梁子湖区不断强化督导检查,区、镇主要领导不定期现场督导,并带领督查组现场跟踪督办。利用微信群和现场调度会,线上线下实时关注施工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对进展缓慢的镇、村进行通报,确保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自然村通畅、美丽农村路、安全生命防护“四大工程”全部提速,其中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同时,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对质量差、标准低、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扣减奖补资金,并严肃追责问责。全区农村道路建设充分尊重民意,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区、乡镇分别成立工作专班,切实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指导,并聘请具备一定资质的第三方对各村道路建设质量、工程预算等进行全程跟踪把关,严格按照农路标准进行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积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全程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监督,确保道路优质廉洁实施。每条新建道路树立“廉政道路提醒牌”,明确道路建设责任人、投资总额、建设工期、举报电话,确保工程建设与廉政建设同步推进。

太和镇新屋村连接陈太村“四好农村路”

公路连接美丽村湾茅圻村张湾

太和镇新屋村至上洪村“四好农村路”绕马龙水库盘山而上

坚持高效率运营增强沿线村民获得感

推进农村客运长远发展。结合全区交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农村公路运营发展相关机制,明确各项奖补标准,出台各项资金扶持政策并纳入财政预算。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近两年又出台阶段性支持政策,对农村客运特别是偏远冷线的经营者进行扶持,逐步完善了农村客运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偏远冷线稳定运营。

完善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为方便农村客运高效运营,不断加大客运线路及站点投入,共计投入1800余万元,完成路肩加宽180公里,建立错车平台150个,新增招呼站56个,候车亭27个,实现了农村客运站点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实施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建立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并已实施,全区客车全部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驾驶员、售票员着装。同时,通过加强驾驶员、售票员职业培训,有效增加班次、延长服务时间,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客运服务质量。目前,全区乡村客运班线,设有123个停靠站点,串联起52个产业基地、46个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点,惠及全区90%以上村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梁子湖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抓项目、促脱贫、强管理、提质量”的思路,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率先发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按照“政府当推手、群众先动手、部门当帮手、管护无空手”的举措,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谱写梁子湖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坚持高标准管理突出依法治路护路权

把好路权关。建立由交通运输部门牵头、镇村协助的路政管理机制,采用定点检查和流动巡查等方式,加大对县道、重要乡道、旅游公路等公路非法交通标志设置、乱挖乱占道路、超载超限运输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了独具特色、全方位管控的路政管理体系,及时防止和查处违法超限运输及其他破坏、损坏农村公路设施等行为。采取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的方式,治理农村公路抛撒、扬尘等问题。

把好运输执法关。采取交通部门牵头、公安部门协作的模式,开展运输行业管理工作。针对辖区运输车辆多的情况,设立固定检查点和流动检查点,去年以来共查处运输车辆违章117次。同时,检查客运班线车辆1121辆次,查处违章34次,检查其他车辆4350次,查处违章164次,极大程度保障了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

把好治理关。利用网络、广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陈太村回乡艺人陈世池用湖北大鼓开展“文明行路,爱路护路”等先进典型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乡镇均成立交通安全管理站,配备1至2名交通安全劝导员,对辖区内机动车辆驾驶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提醒,通过积极引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营造了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大力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加强绿化美化,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堆物占道和非公路标志,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公路连接徐连村蓝莓基地

公路通到邱山村,村民在家门口采茶

沼山泉天牡丹花谷3A景区公路四通八达

坚持高质量养护建立地方特色新机制

落实养护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除省、市补助的养护经费外,区级财政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同时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机制,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改革探索长效养护机制。实施市场化管理、专业化养护。指导组建农村公路养护公司,逐步将农村公路养护推向市场,最终实现管养分离。县道大中修工程和绿化工程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投标,小修工程和日常保养工程由市养护公司承担,从而进一步节约成本、保证质量。

积极创新特色养护机制。各镇均设立“四好公路”养护办公室,同时设立两级路长和段长,一级路长为镇人民政府镇长,二级路长为村支部书记(主任),段长为村湾管护员。每个村设立3至5人的农村公路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农村老党员、退休干部、群众代表组成,对道路施工、管护经营、路域环境进行全程监督,形成“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的良好格局。先后涌现出陈太村村民就地取材,利用当地鹅卵石、废弃磨盘、门条石等石材修建花坛、边沟,将穿村公路打造成极具乡村特色的生态公路;上洪村因地制宜,利用山体、巨石、崖壁施划公路标志;太和镇胡进村老党员柯裕宜全家包路等典型事例。各乡镇护路办结合各自实际,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新路子,形成了以太和镇为代表的以“村规民约、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群众自发养护模式;以沼山镇为代表的“路景交融、路产融合、协调发展”的全域农村公路统一管理的养护模式。

摄影:孟靖 何景星 黄开志 胡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