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立身守初心提升素养铸师魂——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侧记

连日来,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1+1优质课”教学大比武活动,18名教师开讲公开课,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共鸣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课堂效能。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教学基本技能扎实、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本学期,市特殊教育学校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理论学习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开展“1+1优质课”、推进“青蓝工程”为依托,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活动。

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集体备课。

科学规划,为教师专业成长精准启航

健全组织,加强管理。为保证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监督实施、学习评估等工作。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通过“榜样垂范、管理约束、自省提升”崇尚教师师德修炼;通过“‘青蓝工程’、专家指导、课堂锤炼”立足教师能力提高;通过“文化熏陶、科研引领、铸造名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上好本学科的专业引领课,给青年教师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建立健全教师素养提升实施方案和考核意见,让教师了解学校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措施、途径,确保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参与活动。

活动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按照拓展学段服务、推进融合教育、提升支撑能力的基本思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观念,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开学伊始,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成长训练计划,为每位教师配发专业成长书籍,督促全体教师自觉学习;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设计、“1+1优质课”、教学案例、微课、论文、硬笔书法等活动的交流和比拼;要求教师积极锤炼课堂语言,全力打造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课堂,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创造条件,为教师专业成长奠定基础

今年以来,学校通过师德建设活动、教师读书活动、文化建设、“武鄂同城教育协作”、培训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转变、优化教师的专业思想,使每一名教师都能自觉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和爱心的学习共同体成员。

“学校围绕‘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反思—科研’主流程,坚持以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中心,用新思想、新要求来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学习交流系统。”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

同时,学校强化规范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中心,开展学习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编写教案、精选习题、辅导学生等内容的专业活动,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一直坚持开展校领导、教研组推门听课活动。

“借助‘1+1优质课’和‘青蓝工程’平台,让打磨精品课成为全体教师共识,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集体进步、共同提高的过程。”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开展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该校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将五课研讨与“1+1优质课”结合,精心打磨精品课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备课互助、资源共享,在全体教师中掀起学业务、比素质、创先争优的热潮,达到互帮互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与此同时,学校利用教研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定期开展互动式研讨汇报活动,并引导教师进行行为研究,撰写教学反思。在“1+1优质课”活动中,严格按照优质课进行教研,第一步—通过预备课,集体备课;第二步—集中过课、研讨打磨;第三步—公开课(听课);第四步—集体评课;第五步—课后反思,让每位老师都能参与研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学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启慧与启语两个教研组同时开展专题研究、资源整合、提炼经验,使全体教师由“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以“青蓝工程”为依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11名新入职青年教师结对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老教师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和同课异构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学习提高、教学实践、反思总结、专业引领,实现“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目标。

“在刚刚结束的‘1+1优质课’活动中,学校参赛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巧妙的教学设计、大胆的教学尝试让课堂教学亮点频现、精彩纷呈。评委们专业、深刻的点评在老师们心中埋下持续提升业务能力,再攀教研高峰的种子。”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郭爱兵  通讯员:余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