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润吴都,文心向长江—— 鄂州市作协召开《心向长江》报告文学集采写动员部署会暨谷雨采风活动

谷雨润泽,草木葱茏。鄂州的沃野铺展如卷,以蓬勃的绿意向文学步履轻叩门扉。4月26日,鄂州市作家协会组织50余名作家走进临空经济区与鄂城区,召开《心向长江》报告文学集采写动员部署会,并开展谷雨采风活动,以文学之笔记录时代脉动,讴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26日上午,《心向长江》报告文学集采写动员部署会在汀祖镇石桥党群服务中心召开。会议对采写主题和要求作了解释性说明,张用剑主席对采写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着重强调今年的采写工作要做到“五要”,即故事要诱人、典型要感人、数据要服人、文化要育人、愿景要迷人。这不仅是一次创作任务的布置,更是一种使命的传递。要求采写作家们满怀信心,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长江的敬畏去书写,以脚下泥土为墨,以长江涛声为韵,书写鄂州‘因江而兴’的奋斗史诗。

云衢连寰球,凤衔五洲翼。26日当天还开展了谷雨采风活动。采风首站抵达鄂州花湖机场。这座矗立在燕矶镇、沙窝乡与杨叶镇交界处的航空新贵,距鄂州城区不过十五公里,却已振翅飞向世界舞台。当作家们仰望天际,一架架银翼巨鸟正撕裂云层,引擎的轰鸣仿佛时代铿锵的鼓点。  

“这哪里是机场?分明是长江递给世界的一张镀金名片!”有作家轻声感叹。镜头聚焦处,钢铁廊桥与全自动分拣系统正演绎着“夕发朝至,通达全球”的现代物流神话;笔记本上,则爬满了关于“小城托举大港”的思考——如何让文学之笔,追上这片热土追赶世界的速度?暮春的风掠过跑道,吹动作家们的衣襟。他们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正在用腾空的航迹重绘中国经济地理的坐标系。

明珠嵌翠境,碧水漾新歌。从飞机场出来,采风团驶入“湖北省旅游名镇”汀祖镇。花马湖,这片曾经被养殖围垸切割的水域,如今宛如新生。作家们伫立在烟波潋滟的花马湖畔,目光所及之处,皆为水生态修复后的盛景。往昔的养殖围垸仿若一场旧梦,消散得无影无踪。如今,养殖水面与花马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像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湖水在微风的轻抚下,泛起层层涟漪,那细碎的波光如同无数跳跃的精灵。湖岸像是被大自然重新装扮过一般,新植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嫩绿的叶子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而那星星点点的野花野草,像是大地随意挥洒的彩色颜料,充满生机。

水鸟欢快的和鸣声在耳边奏响一曲自然的乐章,似是在诉说着花马湖的重生之喜。作家们沉醉在这美妙的旋律之中,仿佛心灵也被这纯净的声音洗礼。他们漫步其间,偶然发现那挂满枝头的野桑葚,黑紫的果实透着诱人的光泽,像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轻轻采摘下来,放入口中,那酸甜的滋味瞬间在味蕾上绽放,如同这花马湖的新生一样令人惊喜。

在湖边合影留念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花马湖重生的见证。大家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看到了综合治理带来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态的修复如同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对未来的憧憬。

花马湖就像一颗重新焕发光彩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大地上,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都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魅力,也让作家们的心中满溢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意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敬意。水滋养着整个生态系统,它像一位无私的母亲,孕育着万物。从水中微生物的微小世界,到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繁荣,再到周边青山因有充足的水源而郁郁葱葱。这水,是大自然的血液,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维系着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青峰浮镜影,碧水漾天心。石桥水库景区,谷雨的风,宛如轻纱般拂过大地的脸庞。四周青山连绵起伏,像是大地涌起的绿色波涛,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又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水域。那山的轮廓,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仿佛是另一个水下的青山世界。山上的树木,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水中的倒影也随之晃动,恰似一幅灵动的水墨画。

抬眼望去,水天相接之处,一片朦胧的蓝。那水,清澈得如同婴儿的眼眸,纯净而深邃。蓝天把自己的色彩倾洒在湖面上,湖水又把天空的湛蓝、白云的洁白复制在自己的怀抱里,水天一色,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的尽头,哪里是天的边际。

大家静静地伫立着,感受着“水是生态之源”这一自然密码在这里的生动诠释。这水库里的水,是无数生命的源泉。它滋润着岸边的水草,那些水草在水流的轻抚下,舒展着自己的身姿,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小鱼在水草间穿梭嬉戏,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那是生命活力的绽放。水鸟在水面上盘旋,它们或俯冲入水觅食,或停歇在浅滩上梳理羽毛,这水库是它们栖息的天堂。

在这暮春的石桥水库景区,大家沉浸在这一片宁静而壮美的景色之中。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只有大自然最纯粹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水流的潺潺声、鸟儿的鸣叫声。站在堤坝上,凝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大家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心跳,感受到了水作为生态之源那不可替代的力量。这力量,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大家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洗礼。

荚满垂金穗,籽熟孕岁香。午后,阳光斜斜地洒下,作家们漫步于十里生态画廊,仿若踏入了一幅天然的田园画卷。在刘云村良田美景景区,那数百亩油菜花海已不复盛花时的绚烂。曾经金黄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渐渐隐去,如今像是一位位怀孕的妇人,饱满的荚子挂满了茎秆。每一株油菜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从最初的娇嫩花朵,到如今的硕果累累,这是时光与自然共同谱写的生命华章。

那大片大片的油菜植株,紧密地挨在一起,像是一块巨大的、毛茸茸的毯子铺展在大地上。微风拂过,荚子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是在低吟着丰收的歌谣。站在观景亭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独属于田野的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和油菜籽即将成熟的清香。

在这片油菜绿海前,大家感受着丰收在望的喜悦,心中满是敬畏与感动。敬畏于自然的神奇,它能让这片土地在不同季节变换出不同的色彩与韵味;感动于生命的轮回,油菜花用它的一生诠释了奉献与希望。曾经,它是春日里最耀眼的风景,吸引着无数目光,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如今,它又将孕育出饱满的菜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或者化作滋润大地的肥料。这不仅仅是一片油菜绿海,更是大地对人类辛勤劳作的馈赠,是岁月沉淀后的安然与满足。

山水画卷展,四峰翠叠嶂。大巴车抵达华伍村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画卷。作家们被眼前秀丽的山水深深吸引。春天的四峰山,苍翠的山峦层层叠叠,似一道天然的屏障。山脚下,华伍村那无尽的绿意像是大自然打翻的绿色颜料盒,每一抹新绿都在诉说着生机。作家们漫步其间,徒步的惬意、探险的新奇、亲子活动的温馨弥漫在空气中。滑翔伞基地像是一片充满挑战与自由的天空之境,让人心生向往。健身步道则体现出一种健康活力的生活态度。

走进游客服务中心的展厅,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物产,是四峰山土地孕育的宝藏。作家们心中满是触动,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每一处景色、每一个项目、每一种农产品都像是生活的音符,奏响了一曲和谐的田园乐章,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创作的种子,想要把这里的故事、这里的美好用文字永远地留存下来。

踏入岳石洪村,仿佛步入了一个时光交错的梦境。那两百多年的神秘古宅余国柱文创园,宛如一位沧桑的长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木溪民宿咖啡馆,则像是时尚的青年,充满了活力与朝气。

古宅与咖啡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地碰撞与融合。作家们在这里即兴吟诗,欢歌起舞。他们的舞蹈流淌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的歌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

山下,桃花溪流水声,宛如天籁之音,它并不喧哗,却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村庄的故事。游客的欢笑声,与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乐章。这首乐章,没有华丽的旋律,没有繁复的节奏,却以其朴实无华,深深地打动了人的心。

当暮色染红四峰山的轮廓,采风团满载灵感而归。这片长江之畔的热土,正等待作家们用炽热的文字,书写它的壮阔与柔情。

此次活动以采风为媒,以创作为桥,将鄂州“机场腾飞、江湖共生、文旅融合”的立体发展图景注入文学视野。作家们纷纷表示,将把采风所见所感凝练成有温度、有深度的报告文学作品,让《心向长江》成为记录新时代、讴歌新鄂州的文学丰碑。  

(图片由许焕庭和文友提供,文字王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