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梁子湖区太和镇以“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为目标,通过“镇干部下沉听、村‘两委’牵头问、村民代表现场提、线上平台随时报”的方式,架起干群“连心桥”。截至目前,全镇各村累计召开纳谏会26场,邀请党员代表、村民组长、低保户、商户等不同群体参会500余人次,收集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各类问题116条。
“纳谏不是终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太和镇党委书记黄文胜表示,针对收集到的问题,镇里建立“村级初筛—镇域分类—部门联办”机制,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管理,推动镇村联动快办快结。调研显示,116条问题中,73条已实现立行立改,其中23条在纳谏会现场或会后1日内就得到解决;剩余20条需长期推进的问题,已明确镇村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正在逐项攻坚。
马龙村——破路变坦途
“你看这施工队干得多利索!这段路终于开始修了,等月底完工,咱走路开车就不用再‘蹦迪’了!”,马龙村村民陈大爷站在正在施工的主干道旁,看着工人忙着破除旧路面、铺垫碎石,脸上满是期待。
马龙村主干道因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施工受损,82米长、3.5米宽的路段坑洼不平,晴天尘土呛人,雨天积水没踝。
“开门教育纳谏会刚提完,村‘两委’当天就拉着镇交通办来测路况。”村民张大爷说。3天敲定修复方案,施工队带着设备进场,碎石“沙沙”铺路基,预计7月底完工。
“镇村联动盯着办,咱的‘堵心路’马上变‘顺心道’!”马龙村党支部书记陈翔说道。
东边朱村——枯水塘变身“聚宝盆”
东边朱村山下金湾的门口塘,曾是村民的“心头病”。塘坝渗漏、淤泥堆成“小山”,常年蓄不住水,不仅40多亩农田灌溉成难题,夏日里还散发异味,苍蝇蚊子嗡嗡叫。
“以前塘边荒草比人高,谁能想到现在能养鱼、能观景?”村民朱大爷指着塘里的荷叶,眼里满是欢喜。
纳谏会上,村民刚提出“修塘”诉求,村“两委”当天就联系镇水利站技术员——踩着塘底烂泥查渗漏点,围着塘坝量尺寸,最终定下“清淤+防渗+景观提升”方案。施工队带着清淤船、防渗膜进场:船桨“突突”搅起黑泥,防渗膜“滋滋”贴紧塘坝,工人还在塘边修了石板路、种上垂柳。目前,塘里已蓄满清水,能灌溉、能养鱼,傍晚常有村民来塘边散步,“枯水塘”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心塘”。
居委会——解决指尖上的难题,暖心服务直抵民心
“这医保慢特病申请,手机上点来点去总不对,咱这老眼昏花的,实在弄不了啊!”2025年4月7日,居委会居民王正刚攥着病历本,在家里急得直搓手。原来他想申请医疗保险门诊慢特病待遇,可对着手机APP的操作界面,半天摸不着门道。
居委会“两委”干部在开门教育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当即让网格员张洁上门。“您先坐,我帮您查查符不符合条件。”张洁接过王正刚的病历本,对照政策逐条核对,确认符合申请标准后,拿过他的手机,“您看,点这儿选‘慢特病申请’,再上传诊断证明……”手指在屏幕上一步步演示,嘴里耐心讲解。不到20分钟,申请提交成功。
“原以为得跑几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办妥了,你们比自家娃还耐心!”王正刚看着手机上的“申请已受理”提示,笑得眼角堆起了褶子。这件事也推动居委会推出“帮办代办”服务,截至目前已为15名老人解决医保、社保等线上操作难题。
从马龙村坑洼路的“攻坚修复”,到东边朱村枯水塘的“焕新重生”,再到指尖上“急难愁”的“贴心化解”,太和镇以开门纳谏为钥,打开了倾听民声的“窗口”,更以镇村联动为笔,绘就了民生实事的“画卷”。每一条平整的路、每一汪清澈的塘、每一次耐心的帮扶,都是“真心换舒心”的生动注脚。
下一步,太和镇将继续握紧“问题清单”不松劲,紧盯剩余事项办理进度,定期公示“成效账单”,用更多“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让民生服务的触角更贴近民心,让群众的获得感如春水渐涨、幸福感似繁花盛放。
(全媒体记者 胡倩 通讯员 张敏)